有时候,著名导演也挺恶心

拍完《2046》之后,巩俐在采访中这样评价王家卫“比如有场戏,让我哭,哭了十七八条,后来“啪”地全给剪了。我从下午6点钟开始化妆,演了一晚上,到早上六七点钟,镜头推来推去,哭得死去活来。后来一看电影,根本没这镜头。天哪!我那天晚上都干什么来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浪费。不要把这些好演员都放在一部电影里,然后你去随便浪费他们,就好像一个训练班。”在她看来,王家卫浪费了一群好演员而不自知。

但是王家卫毕竟是王家卫,他即使是这样做了,之后还是会有一大群著名演员前仆后继的上前,只不过缺了巩俐一位罢了,这并不影响王家卫的整体电影风范。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王家卫那样具有吸引力。他是一个天才,就连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都承认王家卫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这也说明了他没有剧本而拍摄电影的独特性。

但现实中的普通人还是多一些。大多数导演也都一样,他们可能今生今世只有那么一两部优秀的作品撑门面,但是如果像王家卫那样浪费的话,很可能就有了今天没明天了。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的导演就是这样一位,虽然之前有过好作品,但是本片却让我们看出来了恶心。这是在不应该发生。

《三夫》想必大家都清楚,没看过的人或许可以从预告片中看出很多与情欲有关的部分而产生好奇心,看过的大多数人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们大都觉得眼前的这部电影其实有点恶心,作为陈果著名“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显然已经看出来导演的力不从心了。如果说之前的所有的比喻都还在暗处,或者说他还有功力将那些比喻伪装得更好一点,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好奇心的话,那么这一次的比喻就很直白了。与其说是比喻,还不如说是白描。而白描之外,陈果真心的浪费了一个好演员的精彩表演。

有的电影,因为演员的精彩发挥,即使是一部烂片,我们也能摘出来一点聊以自慰,毕竟,演员没有错,他只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完成了自己的表演,而有的电影就比较高级了,即使是演员的演技很一般,但是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这样一般的演技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有的演员都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自己应该出现的地方,且做了最合适的表演。导演很清楚每一个人的能力,因此在调配上做到了扬长避短。那样的电影,即使不是经典,那也能成为精品。

很遗憾,《三夫》却不属于后者。这本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故事需要讲出来深度,大家自然都知道需要引入一些比喻,风格化的摄影以及饶有趣味的镜头等都能将这些比喻传递出去,但是如果要称为比喻,自然要有节制,否则就成了展示了。展示自然而然是没有任何的艺术性可言的,因为他的平铺直叙,它更像是一个产品说明书而并非一段优美的词句。这是两者的区别,同时也是对于本片应该有的格调的总结。

陈果并不是不会拍电影,只不过很多时候个人烙印是好事情,但是用得多了以后就会有了懈怠心,开篇以及结尾不断地讲一个大屿岛的故事显然是导演低估了大家的理解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观众们对于一部电影的理解力是会随着时间的进发而不断地提升的。人们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原地踏步,而导演错误地估计了观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就只能将自己的执导能力停留在原地。

过多的直白地展示,过多的不必要的场景的堆砌,演员除了听从导演的指示之外,对于任何一个观看过本片的人来说,曾美慧孜都会让人觉得可惜。多么好的一个演员,但是却让陈果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涮了一遍。这部电影本应该更加的高级,但是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场直白的肉欲的狂欢。对于那些被称为“隐喻”的部分,有什么好比喻,这样的“隐喻”比直接讲了一个故事海要低级。

导演错误地估计了观众,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几乎成为说教一戏份不断地出现展览。生怕观众对于每一个细节理解不到位。但是殊不知,这样细致认真的讲解,很大程度上已经破坏了电影的故事主线,并最终将一部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的艺术电影,拍成了流俗的情色片。而最大的恶就是浪费了这样一个专业的演员。

很可能曾美慧孜当时接拍的时候,是奔着如同汤唯接拍《色戒》一样的心态去的,很可惜,拍摄的结果就是“曾美慧孜越认真,陈果就越恶心”。至于金像奖,那好像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