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自杀者的“后备军”,12种孩子和家庭是高危人群

#许昌女孩跳楼#

2019年12月6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的高一(15)班女孩赵婷婷跳楼自杀了。

据建安区政府新闻办公室,12月7日发布的新闻公告称:赵婷婷于12月6日上午8时许,有学生举报赵婷婷在厕所抽烟,老师就去厕所看,老师过去后,赵婷婷就把烟扔了,于是老师让她到一楼老师办公室,写一份情况说明。举报的女生写了一份情况说明,刚开始赵婷婷不承认自己抽烟,后来她还是承认了,于是,也写了一份情况说明。老师也就此事,通知了学生家长。她写完后,说要上厕所,于是离开了老

师办公室。当老师发现时,她已经躺在教学楼下,于是拨打120,把她紧急送往许昌市中医院救治。这经警方调看监控,发现赵婷婷是从教学楼的五楼自行跳下的。跳楼时,她的家长还在来学校的路上。最终,救治无效,于8日11时死亡。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数不胜数。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自杀呢?

这12种孩子,容易成为自杀者的“后备军”

1、有焦虑证或抑郁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

2、童年时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

3、单亲或者缺少家长关爱和陪伴的孩子

4、不敢或不愿跟家长说心里话,不被家长信任的孩子

5、长期被漠视、不公平对待,没有朋友、内心孤独的孩子

6、胆小懦弱,敏感自卑,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的孩子

7、因惧怕家长,长期装成爸妈喜欢的样子的孩子

8、家长管教太严格,压力过大的孩子

9、长期遭受语言或肢体暴力的孩子

10、被嫌弃、人际关系和成绩都不好的孩子

11、童年时居无定所,被家长到处“寄存”或寄宿的孩子

12、太在意他人眼光和评价的孩子

容易自杀的孩子,其父母和家庭也有很多共同的特征

这12种家庭,最易养出自杀的孩子

1、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的单亲家庭

2、关系复杂、不幸的再婚家庭

3、充满争吵和暴力的家庭

4、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

5、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的家庭

6、父母期望过高,管教过严的家庭

7、过分娇惯、宠溺孩子的家庭

8、亲子关系紧张、不关注孩子内心的家庭

9、只关注成绩,不关注精神需求的家庭

10、重男轻女或有偏袒的多胎家庭

11、家庭负担过重、条件很差的家庭

12、孩子只能按父母的规划发展的家庭

所有自杀的孩子,如果追溯他们的童年生活和家庭情况,基本都逃不出以上所列的这些范畴。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会自杀?

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什么在这个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的孩子,为什么争相自杀呢?

因为,这些孩子,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精神世界却异常荒芜。没有人关注和在意她们的内心世界;没有人关注她们的真正需求;心里话也没有人愿意倾听;在精神世界里,她们孤独无依,茫然无措,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有效的帮助。

其实自杀的孩子,经历都大致相同:大都有一个不愉快的童年生活;一个缺乏温暖、不幸福的家庭;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或缺少陪伴;父母对他们只有很高的期望,却没有爱、信任、认可和支持;他们跟父母无法沟通和交流;他们的需求和痛苦,从来不被家长听见或看见;他们自卑、没有价值感和存在感,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他们没有朋友,不被重视和喜欢;他们的能力,总也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生活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困难和不公,但大多数人都能挺过来,活下去。但是,有少部分人,他们却被现实的某些遭遇击垮,虽然他们几经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了……

这些孩子,虽然看似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其实他们最缺一样东西,那就是父母的“爱”和"支持“!得不到爱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力量和勇气的。即便在别人看来很微不足道的挫折,他们也无力对抗!

父母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的挽救这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呢?

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成绩、同学、师生关系、父母期望、他人看法、以及内心冲突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压力。他(她)们的成绩或情绪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自己和父母,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甚至去责骂和训斥他(她)们,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很容易就此崩溃,做出傻事!

希望家长们,能够注意一下自己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不要人为的再给孩子,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

如果你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却整天要求她,必须考出好成绩,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就好比让孩子赤手空拳的战胜一群豺狼虎豹,胜算有多大,可想而知!

很多缺少父母关爱和理解的孩子,因为缺乏持续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所以纷纷选择了自我解脱!

生活不易,唯有"心中有爱”才能与之相抵,家长的爱是孩子和死亡之间的重要防线,父母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的心中就越有力量,就越有对抗挫折和困难的勇气,这道死亡防线就越牢不可破!

家长们,请多给孩子些爱吧,对孩子来说,它比金钱和物质重要千万倍,别让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作者简介:专注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十七年,曾是某国家级报社记者、某教育机构创始人、美国某机构的领导力教练,有5年多母婴行业创业经历,同时也是一个从不焦虑,不主张孩子上辅导班的,高二学霸的妈妈。对0—18岁孩子的教育,有清晰独到的见解。对家庭教育问题诊断,一针见血,直达问题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