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是不是,老太原?

太原,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悠久的历史使这座古都拥有太多太多古老的建筑。但同时也因为历史的变迁,太多我们记忆深处的老建筑慢慢消失。很多东西失去就真的失去,再想找寻只剩下那些破旧的照片,珍惜眼前再度去感受下这些有故事的建筑吧。

这次记忆之旅开始,我们全程搭乘公交车,将这些老太原的回忆一一拾起。从新太原的标志建筑出发,去亲眼目睹老太原的标志建筑。 于是,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创立于1902年,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和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1902年初,山西巡抚岑春煊遵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设为山西大学堂,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正式开学,由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

当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在省会的大学堂,至少需要设置三科才能成立。1903年下半年,各省都按章程规定改为高等学堂,全国只有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仍保留为大学堂,同年10月,天津中西大学堂改为北洋大学堂,直到辛亥革命时,全国总共也只有以上三所大学堂。

感受了全国最早三所大学之一的风采,我们的下一目的地是皇华馆12号院,两座建筑挨着很近,只需要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

皇华馆12号院是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是张姓商人的私宅,整体中西合璧,大门面上有寓意龙凤呈祥的贴金木雕,小院坐北朝南,南房5间为2层楼,砖雕影壁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前檐花罩雕法精湛。

坐落于五一路与海子边之间,3层阁楼,在清末民初曾是科举时代主考、副主考接待所。当你静静聆听,或许你能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伴着历史长河的隧道在耳边响起。

它的大门历史韵味十足,门面上有寓意龙凤呈祥的贴金木雕,还有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铁山的题字 “怀永图”门头。推门而入,小院坐北朝南,北房5间,南房5间为2层楼,砖雕影壁保存基本完整,生动传神。前檐花罩雕法精湛,墙上砖雕栩栩如生,影壁工艺精美,细究下来,这已是太原城里不可多得的老房子了……

看完这所霸气十足的私宅,我们来到了太原的商业区柳巷,准备开启下一站书业诚,书业诚离柳巷很近,只需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

书业诚位于太原钟楼街西段的北侧,一个叫靴巷的小巷。靴巷的中段路西有一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在二楼中间上方曾悬挂着 “书业诚”三字匾,如今,匾已不知去向。

书业诚以经营古旧书籍、书画为主,也经营纸张之类。此店原名“书业德”,它的总号在山东济南,山西有两个分店,一个在祁县,一个在太原。

1921年,山西两个“书业德”脱离总号,由晋商名流渠晋山先生接管,并更名为“书业诚”。总号设在祁县,太原为分店。

在太原书业诚院内西厅的门楼两边曾有一副核桃木雕刻成的嵌字联,上联“书无尽藏福地琅坊钟慧业”,下联“诚以得事洞天清秘赏奇文”。上联嵌“书、业”二字,下联嵌一“诚”字。此联不仅巧妙嵌字,且对仗工整,用词脱俗,意味深长,可惜在“文革”中被焚。

从书业诚出来,我们将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万字楼,由于两个地方只相距1.2公里,我们还是继续选择步行,3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这个独特老建筑。万字楼是现存最完整的飞檐砖木结构建筑,民国26年,阎锡山为纪念父亲阎书堂在文瀛湖而建,象征长寿之意。太原沦陷后,成为日本人寻欢作乐的声色场所。

“万字楼”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一共29个房间,结合中国传统木结构手法与近代建筑技术而修建,屋顶和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的仿清式歇山顶和柱廊,而结构形式和门窗则是实用大方的民间年间西洋式样。“万字楼”独特的平面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极其罕见,其它类似造型的建筑仅见于记载:清代雍正年间,建筑设计师雷金玉在圆明园设计了一座“卐”字造型的建筑“万方安和”,遗憾的是没有保留下来。建筑专家评价说,“万字楼”无论是建筑形制还是雕刻图案,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穿梭在都市,感受老建筑的风采。珍惜眼前还有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