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小上海”——民主路老街的年味与往事

现在的人们都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江苏城市论坛公众号小编就带领大家见识一下苏北“小上海”-民主路老街那浓浓的年味。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主路商业兴隆,车水马龙,被当时的人们称作苏北的“小上海”。其北不远处也相应形成了一条规模稍小的街市。因位于大街之北,人们都称它为“后街”(今建国路)。其南在解放前,有一条路赶上好几条老大街宽,是当时新浦最大的路。人们都称它为“南马路”或“大马路”(今解放中路的南极路至龙尾河段)。

尽管是大年初一,但是老街还是挤满了前来游览的市民

贝雕: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

面塑:面塑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里的唐僧师徒是不是栩栩如生?

今年是狗年,当然少不了狗啦!

剪纸: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因为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剪纸来增添一些喜气。

糖画:糖画也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此我想问问,有多少人小时候眼巴巴在旁边等着师傅们做画?(ps:流着口水等糖吃)

在老街载舞的阿姨们,特别喜庆。

民国与现代的穿越-黄包车,有哪位朋友感兴趣欢迎来民主路街玩。


民主路文化街,即新浦老大街、民主路老街。过去通称“新浦街”,或称“新浦大街”,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原新浦区的发源地,是连云港市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四条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连云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之一。


新浦初成


200年前,新浦一带成陆后,渐有人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制盐、捕鱼为生的阶段后,又因海远盐田废,盐田变草滩,人们便又利用这里既紧靠千年古城的海州,又位居蔷薇河下游临洪河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过往渔船、货船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沟通盐河和龙尾河的前河(今市化路身底)北岸,择高处搭棚建房,开商店、饭店、客栈,圈地设货栈,为渔民、客商、过往行人,提供购物、食宿、存货提供方便,从中谋利为生。终于清嘉庆三年,因其在板浦、卞家浦形成以后,时人称之为新浦。后来,以此为生的人不断增加。



到光绪初年,前河北岸已初步形成一条丈把(四、五米)宽的街市,这在那原是一片荒滩的新浦大地上,可算是够大的街面了。因此,往来的人都称其为新浦大街。到距今113年的光绪十八年,建新浦天后宫时,这条“大街”实际上就是西到南极北路,东至天后宫(今新浦区政府大院身底)近1华里长的一段。天后宫建造的10年间,大街也同时向东西延伸,形成了东至东艞(今龙尾桥)、西至西艞(原在今天池牌楼处),长约1.5公里的规模。


大浦开港,步入繁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临洪口对外开放,商务渐盛,以农产品贸易为主体。此时新浦作为临洪口的城镇依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市场服务的店铺门面就在前后河底之间依次排列,作为民主路的前身,大庙前边的这条“土路大街”渐渐地热闹起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主路就已具集镇轴心的雏形,这个因海陆变迁形成的集镇已跨越了百年,衍生为如今的新浦城区乃至整个港城。当时形成的条件是,1905年大浦港的启用,以及海州商埠的设立。海陆两地的贸易让新浦这个集镇呈现出开放、通达、繁盛的情形。据统计,上个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商业、工业特征的项目,新浦应有尽有,俗称13业36行。


定名“中山路”


民国15年(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东海县政府将新浦最繁华的大街,铺成砂石路面,定名“中山路”。这时的中山路,集宗教(天后宫)、商业、运输、盐业、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为一体,形成了一条功能完备、品种丰富的核心街区。也就在民国时,彼时的“中山路”因其发达的商业,被当时的人们称作苏北的“小上海”。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浦出现了自己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山路也划分成了三段:东艞至天后宫东侧的大庙巷(今市民路)称“中山东街”;大庙巷至洋桥巷(现南极路)称“中山中街”,洋桥巷至西艞称“中山西街”。



1948年11月7日,新浦解放。不久,中山路更名为“民主路”。并将西艞桥定名为“民主桥”,东艞桥定名为“龙尾桥”。民主桥与龙尾桥之间,称“民主中路”;龙尾桥以东段,称“民主东路”;民主桥以西段,称“民主西路”。



90年代后,步入衰败


如今,这条街上依然布满了具有古朴之风的店铺,布匹、布鞋、窗帘、茶叶及五金杂品等,这种延续是商业血脉的承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承接已然了无崛起的迹象,行当虽匹配,但只有少数几家店面透露出自上世纪30年代延绵至今的商业雄风气脉。



老街复兴


2013年4月,连云港市提出对新浦区最具历史文化的老街——民主路进行升级改造,并兴建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以“新浦印象”为主题,使新浦最具历史文化的老街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