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这位艺术大师画出了震惊世界的“少女漫画”

《遐想》1897年。

他用柔软的画笔书写坚毅 描绘别有韵味的女性之美

自然给予他不竭动力 他以无尽佳作回馈天地

141年前,有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打算考入布拉格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你不适合”。

这个人叫做阿尔丰斯·穆夏

穆夏在巴黎工作室,1892年。

之后的近十年间,穆夏辗转于维也纳、慕尼黑求学、谋生。他当过布景助理画师,做过肖像画家。他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库恩·百拉斯伯爵,他的赞助让穆夏得以前往巴黎深造,但几年后资助中断,穆夏再次陷入窘境。

1890年左右,他进入到勒梅西埃印刷公司,为其下属的一个杂志做插画工作(具体已不可考证)。那是个没有打印机,也没有电脑和数码特效的时代。

印刷公司里的很多批量印刷的作品都是石版画,需要先通过人工绘制,再用多块石板套色,最后进行翻印。

穆夏在从事闲散的插画工作之余,也曾受友人之托,进行印样校对。

一张特殊的“女星”海报

1894年,一个电话打到了勒梅西埃公司,莎拉·伯恩哈特想为自己创作的戏剧《吉斯蒙达》定制一幅海报。但恰逢圣诞,其他画家都在休假。

当时的巴黎正处于工业革命之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已然丰富多彩,人们将兴趣转向了精神层面。因此,很多的剧院被建立起来,各式演出得以进入人们的生活。

而莎拉·伯恩哈特便是那时当红的顶级女演员,地位可能要比现在的苏菲玛索还要高上一点。

莎拉·伯恩哈特(1844-1923)。法国戏剧演员,凭借出色的演技、动人的歌喉和姣好的相貌成为著名的舞台剧演员,也被誉为今世最伟大的演员。“外地人在巴黎有两样是不能不看的,一个是埃菲尔铁塔,一个是莎拉·伯恩哈特”。

穆夏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专门租借了一套燕尾服前去观看伯恩哈特的戏剧,细致体察人物的性格特色后,精心设计了一幅海报。但这幅海报的构图排版过于“惊世骇俗”,印刷公司的老板觉得很“不入流”,并不想采用,但伯恩哈特本人却在看过一眼之后便无法忘怀。

以伯恩哈特为原型的苦艾酒广告画。右边的女性为伯恩哈特,她手捧一瓶苦艾酒,细细端详。下方广告标语为“亲爱的,为你的成功干杯,也为独一无二的Terminus苦艾酒干杯”。

先来看一张当时流行的海报。大大的标题和广告语占据了近一半的版面,醒目是醒目,但未免过于“直白”。简单来说,你一眼望去,不出十秒就能看出这是个广告;再过十秒,你就已经把这幅画给忘得差不多了。

《吉斯蒙达》剧照画稿。

再来看看原剧照画稿。莎拉·伯恩哈特扮演的雅典女伯爵,手持一小束棕榈枝,目视前方。可以看到,画稿是普通的平行视角,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展示,远不如海报的效果。穆夏在此基础上做了精心的设计,才最终有了成品海报。

那么,穆夏究竟画出了一张什么样的海报呢?

《吉斯蒙达》1894年。在当时的巴黎,莎拉·伯恩哈特被视作“圣女贞德之后法国最出名的女人”。

高216cm、宽74.2厘米的竖版构图,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横版海报,呈现出一种狭长的视觉效果。真实身高1米6的伯恩哈特,直接在画中被拉伸成了1米8的气质女神。在拜占庭艺术中,拉长的画中人物是对基督教人物或皇室成员的象征性描述,而伯恩哈特被人们誉为“神选的莎拉”,穆夏当真在画中将她塑造成了“圣人”。

色彩细腻柔和、纯净清透,线条的粗细变换巧妙地营造出层次感,各种细节元素隐匿于画中,实在是值得好好解读一番。如果说其他画家在设计海报时考虑的是如何瞬间掠取观者目光,那穆夏更注重的则是如何吸引观者驻足观赏。这并非一张普通的海报,而是注入了戏剧本身的张力和悲剧性的绝佳画作,如此这般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性,引人入胜。

图1-服饰细节,繁复的金色装饰图案纹样,尽显华贵;图2-伯恩哈特的脸庞显于镶嵌有其名字的半圆环中,细密花纹在其身后勾勒出一个十字架的图样,烘托出一种神秘圣洁的氛围;图3-伯恩哈特的华丽长袍逶迤拖地,剧院名巧妙地隐于其后,一个仿若偷窥者一般的小人攀附于剧院名上,引人遐想;图4-立体丰满的五官;图5-手握一大束棕榈枝;图6-鸢尾花编织而成的花冠,刚好遮盖住伯恩哈特略微扁平的额头;

画中沿用了很多拜占庭艺术风格中的元素。镶满马赛克的背景和标题,画中伯恩哈特穿着的满是繁复装饰图案纹样、色彩华美的及地长袍,以及她身后象征着“圣环”的半圆环,都带有浓厚的拜占庭艺术氛围。

伯恩哈特略微侧身站立,恰好凸显出挺立的鼻梁与丰满的唇形,望向手中的棕榈叶,若有所思。鸢尾花编织而成的唯美花冠很好地弥补了伯恩哈特额头略显扁平的缺陷,同时也隐含着人们对于伯恩哈特的赞誉(鸢尾花是法国的国花,得名于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Iris”)。

并非单纯把剧目标题置于最醒目的地方,穆夏将剧目、剧院、伯恩哈特的名字均匀地分布在画面中,整个画面和谐而完满。

无论是从构图、色彩还是寓意来看,穆夏的精心设计都可见一斑,一张戏剧海报便足以见得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穆夏可以说是凭借这张海报一炮而红。当时巴黎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这张海报,很多人甚至悄悄用小刀把海报刻下来收藏。

很多人会觉得是伯恩哈特成就了穆夏,但其实穆夏也进一步成就了伯恩哈特。在这幅海报面世之前,很多穷人因为负担不起观看演出的费用,而无法进入剧院一睹伯恩哈特的真容。随着穆夏的《吉斯蒙达》走红,伯恩哈特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许多。

《美狄亚》1898年。伯恩哈特主演。美狄亚头戴一顶铁制王冠,镶有七根尖刺,象征《圣经》里的七原罪。背后的一轮盘日象征着圣环,辅以马赛克装饰背景,营造出了浓厚的神话风格。

《托斯卡》1899年。伯恩哈特主演。画中不仅包含鲜花、美人这些极具穆夏风格的元素,也出现了让人联想到死亡意象的天鹅装饰图案,女歌者的吟唱犹如天鹅之歌,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第一次合作完美落幕,伯恩哈特与穆夏签订了6年的合约,请他专门为自己设计海报。

这些海报的内容、主题都大不一样,但都带有鲜明的穆夏特色,独特的“穆夏风格”渐渐形成。

《茶花女》1897年。左右上角分别有一颗荆棘包裹的心,意为这茶花女为爱伤感。左下方,一束山茶花被手擎住,极具设计感,更与女主人公耳朵上别着的山茶花交相呼应。

《黄道十二宫》1896年。这是穆夏为象征主义的《羽毛》杂志设计的年历,画中呈现了一位典雅慈悲的女性形象。

图1-慈悲的面庞和拜占庭风格的头饰;图2-人物身后的圆盘是黄道十二宫,如同表盘,象征着日夜更迭,十二个小圆环里画有不同星座的代表符号;图3-月桂树象征着纯洁、永恒和不朽,也常与太阳联系在一起,因此又寓意着学识和光明。

《遐想》1897年。

这是穆夏于1897年为尚普努瓦印刷公司设计的年历插画。画中,女子倚身各式植物花卉图案纹样构成的圆环中,背后的植物茎脉如同生出的翅膀。朦胧恍惚间,女子宛如“半人半花”的自然精灵。

图1-花卉与藤蔓交织缠绕,打造出独特的装饰背景;图2-深邃的眼神令人捉摸不透;图3-极具古典气质的长裙。

构图干净利落,处于中心的女子迅速吸引观者聚焦于此。细细欣赏,目光便会跟随有机流动的线条和肆意生长的枝芽藤蔓,向四周延展。整个画面,都传递着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何这幅画深受大众喜爱。就连日本少女漫都曾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月野兔与穆夏的《遐想》。图/zhihu

可以说,穆夏以“石版印刷”这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石版画在套色时,需要用多种单色的色板按次序套色。由于块状着色基本不会形成堆叠的色彩和混色,最终成品的画面颜色密度较为通透,整体干净和谐。穆夏充分掌握了石版画的特点,并且从日本的浮世绘艺术风格中借鉴了对于色块和线条的处理技巧,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石版画的线稿和套色用的色板是分离开的,这使得修改调整设计变得相对容易快捷,大大节省了创作时间。另外,这种平面艺术形式的作品印刷起来也很方便,穆夏的作品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少女漫画风格。

“少女漫鼻祖”

其实,穆夏创作早期便以“少女漫”画风的商业插画闻名,甚至被奉为“少女漫鼻祖”。他的画作大多线条柔和、色彩柔美,各种植物元素和复古华美的装饰图样也营造出一种软软的少女感。经由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有着卷曲的头发、姣好的面容和灵动的身姿,带有独特的穆夏风格的印记。

“在穆夏所营造的画面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能量’而非‘情欲’,这种能量是完全从画面中自然而然散发出来。在他的笔下,这些女性形象大部分看起来都是强壮的,充满着健康和自然的活力,传达着毫无恶意的天生的自信和直率。”

《约伯牌香烟广告》1896年。女郎的卷曲长发犹如蜿蜒生长的藤蔓,她双唇微张,眼眸半睁半闭,呈现出迷幻的状态。画中仿佛无烟,却胜有烟。

试问,谁不想成为穆夏画中那般美妙的少女呢?

很多人了解和喜爱的或许仅仅是“少女漫”的穆夏,但其实穆夏对绘画艺术的热爱远超乎常人的想象,其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比一眼望去的“美”要更值得品味。

四联画是穆夏创作时期的一大特色,常以女性和植物作为主角,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和装饰性。他笔下的女性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是神话女神的化身,甚至可以是自然事物的表征。穆夏擅用拟人化的手法,植物在他的画中不仅可以作为装饰,更能幻化为绝美的生灵。

《四季系列四联画》1896年。左起分别是春、夏、秋、冬。专属于不同季节的花卉和主色调,暗示着四季交替更迭。春天禾苗生长,花儿尽情绽放,画面染上一抹青葱色彩;夏天的烂漫晚霞铺满天空和水面,女神慵懒地攀附于葡萄藤上,头戴娇艳欲滴的红罂粟花环,迷醉的眼神十分耐人寻味;秋天的葡萄藤已经硕果累累,女神双唇微启,欲品味秋意;冬日里的白雪覆满荆棘,鸟儿嗷嗷待哺,仿佛在期待下个春天。

《花卉系列四联画》1900年。左起分别是康乃馨、玫瑰、百合、鸢尾,依据不同的特性,四种花在穆夏的画中化身为婀娜女神,不同的体态反衬出不同花卉的特性。

极美的表象下,蕴藏着对于人性的升华。穆夏将宗教感、历史感注入到画作中,人物的形象由此变得丰富、深刻。他所描绘的女性美,并非牺牲色相来讨好男性的“长得美”,而是带有能量的、坚毅的美。他的画作中也常常能看见带有斯拉夫民族特色的元素。

《为百大沙龙设计的海报》1897年。头戴斯拉夫软帽的少女,配以雏菊花环装饰。少女手持一幅画着一颗被荆棘、果实和花朵环绕的心脏,这是画家在向观者暗示祖国捷克的命运。

但当时,前卫派画家对穆夏冷嘲热讽,觉得他就是个商业插画家而已。有人公开在报纸上讥讽穆夏绘画的女性头发是“通心粉”,跟正儿八经的绘画没有可比性。还有一位批评家在杂志上公开写道:“如果有谁像穆夏一样在艺术界占据里一席之地,有了一点名气,他就应该放弃商业性的追求,去创造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尽管遭人诟病,不可否认的是,“穆夏风格”实实在在地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现代装饰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回看一百多年前穆夏的作品,都仍然觉得非常美且值得借鉴。

而这种美,在现在看来,便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的美。

永恒的新艺术大师

穆夏所在的19世纪,是工业气息笼罩的时代。为了对抗枯燥呆板的“机械化批量生产”,新艺术运动应运而生。艺术家们致力于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平面设计及手工艺等与自然形式融为一体。

新艺术运动主张放弃传统装饰风格,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应注重线条的流动和有机形态。

世界级建筑艺术家安东尼奥·高迪便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透过他的作品中仿佛能窥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他设计的巴特罗公寓的门、窗、屋顶、天台全是大波浪形的曲线,地面和天花的线条都是无比圆润。无论是房屋内部还是外部,都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

巴特罗公寓。图/视觉中国

而穆夏风格更是与新艺术运动的理念和主张不谋而合。柔和的人物面庞、婀娜舞动的身姿、卷曲流动的长发,各种线条在他的笔下如水般灵动,很有韵律感。他也常在画作中运用植物花卉等自然元素来进行装饰和点缀,甚至将植物描绘为灵动的女子,巧妙地呈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景象。

《艺术系列四联画》1898年。左起分别是《绘画》、《诗歌》、《音乐》、《舞蹈》。四位艺术女神以不同的身姿现身于精致镂空的灰蓝色圆环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穆夏的创作经历几乎就是“新艺术运动”的一个缩影,涵盖了招贴画、油画、书籍插图、珠宝设计、室内装饰等多个艺术领域,世人皆视穆夏为当之无愧的“新艺术大师”。

图1-穆夏设计为戏剧《美狄亚》中女主人公设计的蛇形手镯;图2-穆夏为乔治·富凯珠宝店做的室内设计;图3-穆夏的雕塑作品《自然》。

但他本人甚至都不愿与新艺术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这是什么?新艺术?......艺术永远不可能是新的。”

在穆夏看来,新艺术运动只是暂时的,而艺术却是永恒的。

- END -

作者丨夏天

部分内容来源 |《穆夏:新艺术大师》

《中国国家地理》原创“纸上美术馆”系列

艺术启蒙读物

翻开书本

如同走进“纸上美术馆”

贴心的随图解读

带你感受艺术的温度

把美术馆带回家

细细品读穆夏的作品吧

纸上美术馆系列之

《穆夏:新艺术大师》

请复制此淘口令购买

$8A9EYwhws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