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良藥?毒藥?

有認真的讀者,在我前幾天發的《扒一扒,“抗疫”效果很好的方劑,到底是什麼方?》


對這個方子裡的細辛和細辛的用量發生了質疑,並提出了疑問。



那麼統一解答一下我個人對細辛的看法:有人說:細辛不過錢,古時一錢等於現在的3克,其實古書上對其真實可靠的說法是“單用為末,不可過半錢匕”,不過原文裡面明確指出了是用散劑,我理解是在入湯劑的時候,細辛量小起不到作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應用細辛的方劑有20首之多,例如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等,其用量多為三兩,且並未言其禁忌,按照漢代的劑量考證,一兩約15克,經方用量細辛可達45克之多,可見細辛入湯劑用量不應拘泥在一錢(3克)之內。大量的事實說明,在現實條件下,“細辛不過錢”之說已不再適用。還有就是煎煮時間,煎煮時間長,這樣毒性成分就能被水解破壞掉,安全性係數也會大大提高。而不是有什麼藥物抑制了馬兜鈴酸。馬兜鈴酸是脂溶性成分,水溶性非常低,原本在細辛根中的含量已是百萬分之幾,水煎液中含量就更低。

馬兜鈴酸腎病是有分大劑量急性中毒和小劑量慢性積累性中毒的區別的。低劑量的馬兜鈴酸AA-1抑制細胞週期的效應在停止攝入後可以恢復(即短期低微損傷是可逆的)。大劑量馬兜鈴酸直接引起急性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並進而發生腎間質纖維化。大劑量對細胞的損傷才不可逆轉。另外,馬兜鈴酸腎病的發生存在體質差異,個別病例即使攝入小劑量馬兜鈴酸仍可發生急性馬兜鈴酸腎病。有腎臟基礎疾病的患者更易發生馬兜鈴酸腎病。所以細辛到底用多少,怎麼用的問題,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3—5克是安全劑量。

細辛是一味好藥,配伍得當,是良藥;不當,則是毒藥。所謂的馬兜鈴酸,是西醫在使用化學方法分析藥物時發現的,但馬兜鈴酸會隨著煎煮時間長而分解。為什麼中藥湯劑上不了SCI論文?就是因為在不同藥物配伍,成分不定的情況下,化學根本分析不出來,什麼藥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所以只有單味藥,化學方法析出其某一種化學成分,並確定這種成分對人體確實有效,才可以發SCI論文,而且關於中醫中藥湯劑的SCI論文基本為零,因為藥理不清楚。以青蒿素為例,屠呦呦就曾說:青蒿素最大的問題就是耐藥,可是青蒿素耐藥的患者,再用青蒿治療,還有效,這就說明,青蒿里還有化驗不出來的很多化學成分。請不要用西醫的化驗,來決定一種藥物的好壞和命運,那是用西醫指導的中醫,而不是單純的中醫了!

本治疫方的麻黃附子細辛湯:

國醫大師劉渡舟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心悸,也就是西醫的心率失常;

我國著名中醫耳鼻喉科學家,中醫現代耳鼻喉學科奠基人之一干祖望,用其治療鼻炎。

還有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