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面纱》疫情之下的爱情隐喻

突发的疫情之下,我们见证了很多感人的真实故事——无法接触的夫妻只能隔着玻璃“深情一吻”,繁忙的抗疫前线工作者在岗位上十分钟的“闪电婚礼”,为88岁老伴每天送猕猴桃和写信的“最美情书”……

面对“病毒”或“疾病”时,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更为可贵。经典的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就时常艺术化地再现生活最感人的故事。


到达偏远小镇后,沃特马上展开了控制疫情的研究工作。而刚到这里的凯蒂与沃特分居独处,濒临情绪崩溃的边缘,她从当地协助员的口中也得知了唐森天性好色,喜欢勾搭已婚女人的本质,这令她对于爱情的所有幻想彻底毁灭。

沃特承受着当地人对外国人的巨大仇恨,依然坚持分离感染水源的治理方法,这令小镇上死亡的人数得到控制,但也同妻子越来越疏远。百无聊赖的凯蒂开始在当地的修道院帮助孤儿,在苦难中修女教会她爱与责任,并间接了解到丈夫工作的伟大。她在破钢琴上弹起欢快的音乐,享受着孤儿院里珍贵短暂的温馨,沃特偶遇这些场面,动情地注视她,也意识到自己依然爱着凯蒂。渐渐地,凯蒂开始明白,爱情和浪漫完全是两回事,而沃特也开始反思自己表达爱情的方式……终于,两人相互敞开心扉,开始像一对真正的夫妻一样,享受婚姻的生活。然而正当他们日渐亲密时,沃特染上了霍乱。虽然凯蒂不分昼夜地细心照料,但上帝还是无情地夺走了沃特的生命。

在电影的结尾处,回到伦敦的凯蒂带着自己的遗腹子遇到了昔日品德低下、背信弃义的旧情人唐森,唐森有意用柔情蜜意再次将她引诱,凯蒂却牵着小沃特的手,断然拒绝。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或许会找到自己情感经历的一些影子。

每个人的人生中,大概都会有一些契机,令我们突然懂得了爱情的真谛,“面对死亡”也许正是这样的契机。正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是因为一座城的倾覆得以成全;电影《最爱》讲述了艾滋病阴影下两个人用生命证明爱情尊严的故事。

或许,只有“离死亡越近”的时候,我们才“越懂得爱情”。


《最爱》剧照

1995年的法国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中,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女主人公染上了瘟疫,而深爱她的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她并最终将其送回她丈夫的身边,彰显了瘟疫时期的“骑士精神”。


《屋顶上的轻骑兵》剧照

最有名的,或许是拍摄于2007年的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影片改编自伟大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折磨的尊严”,而且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悠长而复杂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个共同、简单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道理:“爱情始终是爱情,然而有时候你我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霍乱时期的爱情》剧照

《面纱》创作背景

1919年秋天,毛姆曾在中国短暂地旅居过四个月,根据这些见闻经历,他写出了三部作品:随笔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以北京为背景的剧作《苏伊士之东》(1922)以及长篇小说《面纱》(1925)。

在《面纱》的序言中,毛姆写道:这部小说的灵感得自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诗句。《炼狱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碧娅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碧娅》画的就是这段哀艳的故事。

小说的书名则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彩色的面纱,它被人们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它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东西。”

《面纱》所揭示的也是类似的道理:爱情、婚姻都是不真实的彩色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陈涛寄语

电影的微光,不仅帮我们抵御疫情的寒冬,也会带来思考和感悟的力量。


《战疫情:央广文艺云课堂》第十七期

主讲人:陈涛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著有《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2020)、《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2019)、《电影导论》(2017)、《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2015),译有《时尚研究理论读本》(2020)、《读懂绘画:从乔托到沃霍尔》(2020)、《再见,西方文化》(2008)等作品。


探寻艺术之美,扩展文化新知,

增加理性思考,感悟生命力量。


《战疫情:央广文艺云课堂》

总监制:赵薇 魏胜利 尹亦诚

总策划:莫晓芳

策划统筹:王菲 张昊

片花录制:张洁 小钊

片花制作:张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