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和蕃连姻之道

唐蕃古道,又叫馒头岭驿道。它的地理位置:从唐古都城长安起始至西藏的拉萨为终点,全程长度三千余公里,也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道,是中原在唐时代通往青海、西藏至尼泊尔、印度等域外国家的必经之路。沿途经过甘肃、青海,到西藏拉萨(古逻些)为终点。古道横贯整个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联通有丝绸南路之称的西南,川藏线近邻的友邦相交接。

唐蕃古道——七省区范围: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川藏线);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唐蕃古道的出现来源始末

唐蕃古道,也称唐蕃驿道,今天的214国道,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唐蕃古道是在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域吐蕃城王子松赞干布而开筑的和亲之路,是汉藏民族交好的联谊之路与贸易流通之路。藏区游牧部落的的风俗、宗教、文化都与古代唐都城长安有密切交流来往,逐渐形成了一条人文景观的通商之旅古道:

《送别》-【晚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是晚清著名艺术家李叔同(1880年)一首送别的著名歌词,领会其中意涵,在古道中上演了多少离愁别绪,迎来送往的复杂心情场面,令人伤感落泪!

唐蕃古道——唐都城与吐蕃城的联谊之路

唐都城长安,隋朝称为大兴城,兴建于隋朝,至唐时代易名为长安城,意为长治久安之义;是隋唐两朝的首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隋唐两朝的京都——京师。其地理位置:在渭河延岸、秦岭北麓,古代称唐长安城,西域人称唐朝为天朝。别称为:上京、天都、天京、大兴城、长安城、西京、中京等等。是古代中央集权朝廷都城称谓最多的城市。

长安城:是隋文帝在位时所建,为反映出大一统皇朝的宏伟气魄,更为体现天下一统、长治久安的意愿,城池、皇城、宫城及城郭,多依据天象星辰、五行八卦方位而筑建,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无处不在体现出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

吐蕃:即西域吐蕃城(今拉萨),是古代藏民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618~842)。在吐蕃一词中,吐为汉语“大”的转音,蕃从宗教“本”转音而来。与农业、牧业相对。蕃的具体含义有两种:

第一,先民在生产劳动时遇到野兽、盗匪突然袭击时,寻求同伙帮忙发出求救的信号“蕃巴”类的声音,称为蕃巴,时间日久逐渐成为地名。

第二,牧区与农区的区分叫蕃,也称蕃城,到松赞干布时期,才把全部管辖的土地称为吐蕃。

吐蕃王朝在汉文典籍中已有明确记载,从最初统治者到松赞干布为止,松赞被确认为统一阶级第一人,使各部族聚合到一起,势力更为强大;原来片面、孤立分散的局面,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得到了改观,建立驿站邮路,是小部政权和部落联盟,整合顺畅、流通,扩大了层面交往,推动了藏区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在青藏高原文化层次上更加突显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力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农业作物有:青稞(可以酿酒)、小麦,荞麦、糌粑等品种;畜牧业:马、牛、羊、牦牛,骆驼等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品等;文化方面有:经卷铭文、碑帖、木简字,文书等。

吐蕃王朝崩溃瓦解后,宋元两朝及明朝初期的汉文典籍中仍旧广泛指为当地本土人为吐蕃或西蕃人。

吐蕃民族的来源与发展

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西藏区域垦荒、筑城邑的子孙后代,被认为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繁衍的结果,第一代吐蕃王赞普出生归位后,才有君臣子民之分,这种传说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普遍认同感!《后汉书》有载,吐蕃原属西羌部族,共是一百五十多种,流落民间各处。据考古认证,青藏高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定居。青藏高原本土居民最初称孟族,战国后期,羌族部落逐渐迁移至今西藏地区,和孟族人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一族。

松赞干布继承赞普王位后,首先平息本族内部叛乱,诛杀害死父王赞普的凶手。使原来叛逃离散部落,又重新回归赞普王的统领之下,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也大为发展、近邻部族友好往来增强的趋势下;在唐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布赞普王把原政权集散地迁都逻些(今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国,其实力日益强大。

松赞干布继位后,多方面大刀阔斧改革,巩固建立、健全了从中央集权到地方政治军事的制度法。为迎合要求,又制定出严酷的法律制,并根据天竺、雨田现文等字创造了土蕃文字(今藏文),成了本土的适应性文化文字。

唐蕃古道——唐都城与吐蕃城的和亲之路

文成公主(625~680年),唐朝宗室之女,吐蕃尊称为甲木萨(意为女神仙)。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出生于山东济宁市任城,并非皇帝亲女;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奉旨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王后。

文成公主:出生于山东济宁市任城,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推测,汉典籍无记载)。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有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自然也就出生在任城。

唐贞观八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臣至大唐,唐太宗遣朝臣冯德遐随行出使吐蕃。随后松赞干布又再次派遣使到唐朝,提出要求:欲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事情的原委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觐见皇帝,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唐朝拒绝这个婚约的原由是吐谷浑王从中作梗——进谗言而被拒婚。

唐贞观十二年(638),松赞干布只得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指讲坏话),出兵击败吐谷浑(地名)、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并发出扬言若不能和亲,就要亲率重兵大举进犯唐朝。唐将軍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非常惧怕,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之前,自愿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并派遣使臣请罪,又再次提出与唐都婚约之事,派大论薛禄东赞携带黄金五千两和数量不一样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随其应允将一宗室之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之事就绪,下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文书等物件)护送。文成公主在唐朝送亲使臣江夏王,即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之下,出使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沿古道途经西宁,翻越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亲率部族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由此推出公主之父)。随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文成公主筑城、修建宫室。

在出使西域和亲的公主中还有一位金城公主(689~739年),名李奴奴,选定唐朝和亲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唐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后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之久,对唐蕃两地交往做出很大贡献,也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入唐蕃连姻之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特别受人尊祟、敬仰。

唐蕃古道——唐都城与吐蕃城的商贸文化交往之路

随着唐蕃关系交往日益精进、密切之时,大批汉族人进入西藏,了解藏人的生活习性、风俗、宗教习惯,民族风情和各种人文交流往来;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入长安城国子监国学学习汉文化。双方派遣使臣往来修好!吐蕃向唐朝进贡、会盟等活动。汉民族的文化输入对西域吐蕃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和促进作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当时吐蕃的马与形制特色的优美奇异金银器物品类也源源不断地传往内地;吐蕃的赭面风俗装饰女也被汉族妇女所横仿、佩带,这是一种健康、丰腴的美。在唐蕃古道还有一支商贸交易劲旅,这即密切了两地双方文化、商贸,加深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络纽带。

唐朝统治阶级为了驾驭统治西域各方部族,用尽了各种手段,使的哪种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的管辖、管控得加強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