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入土为安”的古代丧葬习俗,如何发展演变,实现向现代丧葬过渡

导语:数千年来,中国古老的丧葬习俗一直都围绕着让逝者“魂归故土”的主题进行——

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了中国人对丧葬传统的固有观念。在古时甚至现代的一些古老村落,一个宗族或氏族的人一般会有自己固定的祖坟所在地。族中之人去世后都必须进入祖坟安葬。如果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安息,是被认作不孝的行为,是不会被祖宗认可的,魂魄自然也就得不到安息。

古墓为主题的游戏画面

一、 传统丧葬习俗简介

中国的许多民族在治丧期间都会邀请氏族、表亲、同村乡里进行家族聚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吃白席,一般会持续数日。当然,吃不能是白吃,来吃席的乡邻亲戚都会承担起帮助主家操办丧事的责任——血亲要负责丧事的主要部分,而乡邻远亲则负责炊事和各种杂务。

同时,治丧的主要内容还离不开宗教因素,一般主家会请十里八乡都闻名的风水先生或者是道士、僧侣之类到来。首先,是选定合适的墓穴位置——一处好的墓穴常常人们会认为从风水上有荫蔽子孙、福泽后代的作用,如果有祖坟地也就不必再另外挑选。然后,是操办灵堂中事,其中进行的项目颇为繁琐:招魂、超度念经、送魂安魂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往往会持续数个时辰之久,中间还会有专门的丧乐队一直演奏安魂送丧曲。

古人丧葬

在这一系列颇具封建宗教色彩的工作完成之后,自然也就该是开席的时候了。忙碌的人们这时可以尽情吃喝畅饮,在酒席中热闹的说笑打闹往往并不会有对亡者的不敬之意,反而是主家人缘好、帮忙的乡邻亲戚众多的体现。吃饱喝足,已经是快要入夜之时了,一般来说这时人们不会急着进行下一步工作,而是各自回到主家安排好的住处歇息,安排好守夜轮换的人员。按照传统,先人棺椁会在家中停放一段时间,传统丧葬文化中认为逝者在“头七”之时,魂魄会回到家中,家中自然也要准备贡品给先人送上临走之前的最后一顿。在停放了规定的日期之后,按照风水先生指定计算好的时间,一般是趁着天色未亮之时几个生肖无相冲的青壮年将棺材抬到指定的墓穴进行下葬,在这中间的时间段内,棺材是不能落地的,所以启程之前抬棺之人要吃饱喝足、养好精神。到达墓地,风水先生还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祭祀当地山神、计算下葬的吉时,甚至下葬之时与墓主人生肖相冲之人还要回避不得观看。在传统的丧葬习俗中,墓地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场所,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在人们看来是极为关键的,往往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风水先生会遍访当地适合下葬的土地——常见的风水宝地一般都在山中有山有水之处,这也正暗合了风水中奇妙的玄机。

二、 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是寸土寸金的时代。从前大家所看好的适合安葬先人所在的风水宝地“有山有水”的格局所在,恰巧也正是成为了修建现代山水旅游景区或是房地产开发商所想创造的“园林式别墅居所”的首选之地。在拆迁过程中,难免会有在施工进程中遇到前人墓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逝者的家人是非常不愿意配合拆迁工作的——传统丧葬文化中,一般来说不会轻易对已经下葬的前人棺椁进行移动,人们也往往认为这会“坏了祖上风水”、“祸及子孙”。

所以这时往往就会出现“活人与死人争地”的现象,这也往往会让施工方和逝者的家人陷入僵持不下的境地。更甚者,会出现强行挖坟的情况。当然,一般来说施工方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破坏惊扰他人安息之地是不道德甚至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另外,在传统丧葬文化中有定期祭拜先人的做法,祭拜之时还会烧纸点蜡进贡香火。而先人之墓常常又在山中林间,这又恰巧与现代社会中“护林防火”的相关规定产生矛盾。

三、 传统丧葬习俗向现代的转变与适应

有了矛盾冲突,自然就要有解决的方式。传统丧葬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冲突无非就是围绕着一个“土地紧缺问题”。古时地广人稀,埋葬地点的选择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官方的管制也不像现代这样趋向于规范和统一化。尤其是解放建国之后,传统的“土葬”方式和我们提倡的“破四旧”相悖。于是,我们便开始向西方学习,渐渐将传统“土葬”转变为“火葬”。同时,为了保留我们传统丧葬习俗中“入土为安”的思想,我们把国外的“公墓”制度也同时引入。先人遗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中保存,然后在公墓中选择一小片土地即可令逝者安息。“火葬”和“公墓”制度的结合就是传统丧葬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典型例子,不仅节约了紧缺的土地资源,也令官方更加方便进行管理,及时解决了“活人与死人争地”的问题。

当然,目前的公墓形式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公墓的土地产权问题:一块墓地通常只有20年的产权,往往标价还极高,这点实在是令人烦恼;

同时,定期缴纳的管理清洁费用也让人头疼不已。毕竟不缴纳管理费用,等下次来祭拜先人时,说不定墓碑上已经遍布蛛网灰尘,旁边也长满了杂草枝蔓。其次,公墓的管理问题也常常令人担忧,甚至新闻上还曾出现公墓管理混乱导致祭拜错了对象的情况,但这些问题也在逐步改善之中。

在日本,由于土地紧缺,有人就为公墓设置安装了一套专门的骨灰管理系统:所有安息于此的先人骨灰都统一进入一处专门的场地进行存放同时电脑存档相关信息。后人去祭拜之时,只需输入信息,现代化的运输机器就能将先人骨灰从内部运送出来。在国内,有的公墓已经开始采用统一的地下空间存放骨灰的方式来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入土为安”和节约空间的目的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传统丧葬向现代转变过渡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也就是祭拜时的香烛纸钱的问题。在过去,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先人去世以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那边也有通用的货币,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焚烧的纸钱等物品,为了方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大富大贵”,人们往往在祭拜之时会购买焚烧大量的纸钱。但现代环保科学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大家祭拜先人都大多以缅怀为主,渐渐不再抱有这种封建宗教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环保低碳的电子香烛和熟食水果祭拜缅怀先人,节约了资源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因祭拜烧纸放炮发生山林火灾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相信以后这种环保祭拜的方式和观念也会越来越得到普及和广泛使用。


四、 结语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包含了数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中各种神秘的习俗与方式。其中的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浓厚的宗教性质和封建韵味。但所有的丧葬习俗中,始终透露出的其实都是我们对于先人的不舍、留念以及缅怀,这也符合中华文化中“孝亲”、“尊重逝者”的传统,从出发点来说是符合我们传统礼仪道德内涵的。

对于古老的丧葬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进行继承与发扬,又何尝不是我们对先人传统的保留与传承呢?


参考文献:

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

金开诚:《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丧葬文化》

靳凤林:《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