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山海經》一書素有什麼美譽?

SCP基金會VIP至尊


《山海經》素有天下第一奇書的美譽。《山海經》全書18篇,約31000字。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其中《山經》5篇記載華夏之地,內容多記山川地理,奇異的動物、植物、礦物,祀神的典禮和祭品、祭器,有時亦寫諸山山神的形貌、職司和神力;《海外經》4篇所載的地理範圍較《山經》為廣,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奇人異物,也記載一些古老的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刑天斷首等;《海內經》4篇所載,不僅雜記海內的神奇事物,如崑崙、巴蛇等狀況,同時還記有一些國家和民族,以及帝王的世系、器物的發明創造等。它不僅是一部講述山川河流的地理書,更是一部包羅萬象的上古奇書,大至山川河流大海丘澤,小到花草樹木奇石礦藏,無不娓娓道來。奇異的神人,英武的帝王,瑰麗的奇石珍寶,多彩的植物禽獸,引人入勝的神話傳說,別具特色的風土民情,神秘莊重的祭祀禮儀,變幻莫測的日月運行,所有這些,都使本書無愧於一部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稱號,是今人瞭解研究上古風俗民情、人物歷史的重要資料。在這本書中既有恢弘豐富的內容,也有生動形象的圖畫。文字與圖畫的結合,使得《山海經》更加直觀生動,更易為當今的讀者所接受和喜愛。







笑相逢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最近華為“鴻蒙”發佈,大家一查,竟然發現華為幾乎承包了整部《山海經》的神怪名字。因此《山海經》近期重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事實上,《山海經》這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從來就沒有被冷落過,它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它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都能在這裡找到。

《山海經》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山海經》創作時間為,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為楚國或巴蜀人所作。大部分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它是一部有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

《山海經》是中國的第一部地理志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瞭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乾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但是若干幹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及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瞭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

《山海經》是世界第一部奇珍異獸大全

《山海經》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向世人展示了千奇百怪的奇珍異獸。

鳳凰:《南山經卷一》,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燭龍:《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其他廣為人知的神獸如:九尾狐、饕餮、玄龜、窮奇等等上百種。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信史,是司馬遷的《史記》,其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有:“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劉秀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

西晉郭璞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

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

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

然而,大多數學界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即“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東方盛世書畫


 

具有歷史開始之處、神話聚集之府、最古之小說和百科全書的美譽。


 袁珂先生曾說:“吾國古籍,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

  紀昀在《總目提要》中說:小說之最古者耳。


  魯迅在評價《山海經》時說,“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


  《山海經》舊傳為夏禹、伯益所作,而夏禹、伯益本身已是神話人物,如何能作出這樣一部書,故這種說法是不足憑信的。它實際上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目前考證試從戰國到漢初這麼長的時間,由眾多無名氏共同完成的作品。


  《山海經》這部書,總共雖然只有三萬一千多字,卻是包羅萬象。除神話傳說外,還涉及地理、歷史、宗教、民俗、曆象、動物、植物、礦物、醫藥、人類學、民族學、地質學甚至連海洋學探討的問題,也能在《山海經》這部書裡,得到某些啟發和印證。它真可以說是一部奇書,一部古代人們生活日用的百科全書。


這是我的答案。

  

  

  






大額頭者


在我國遠古的典籍中,《山海經》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全書雖說只有31000多字,卻是包含著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植物、礦產、醫學、宗教等多方面的內容,保存著豐富的資料。這些資料是研究我國上古文明史的重要文獻。這本書既不是史籍,也不是小說,更多的人把它當作地理個童話書來看。但是人們卻找不到書中記載的山山水水,所以增加了很多神秘感,像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來自一本書,這就是《山海經》。據考證,《山海經》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西漢初期的巴楚人所作。但是具體作者是誰?成書於哪個年代?均已無法考證。

在浩如星海的我國古代典籍中,《山海經》一直是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異類,人們不僅想問,古人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又是從何而來寫出來這樣一部書的,裡面的內容究竟是神化的現實還是古人憑空的想象,還是遠古的文明?讓當下的我們浮想聯翩,希望有一天科學的強大為我們揭開我們人類遠古之謎!




獻縣人家


《山海經》被譽為“古今語怪之祖”,其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初期至漢武帝時代。就其性質而言,該書屬於“地理博物志怪”類著作,但卻具有明顯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的特點。

《山海經》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宗教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中國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

就文學成就而言它屬於志怪小說的鼻祖,其中的精衛填海,后羿射日 ,刑天舞干鏚,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故事陪伴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本書一方面神化了自然的力量,一方面又表現了人們與之鬥爭的精神。 眾多神話中的英雄形象,精衛、刑天、夸父等雖然在鬥爭中犧牲了,但他們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追求理想的不屈不撓的性格是中華民族鬥爭精神的寫照。

在藝術上《山海經》成功運用了幻想、想象、誇張、 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半支蓮6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經』包括南山經、北山經、中山經、東山經、西山經『海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外西經、海內東經、海內西經、海內南經、海內北經、大荒南經、大荒北經、大荒東經、大荒西經。

它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列》、 《離騷》、 《周書》、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時代的地理和歷史等各方面的人文現象,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這本書,不能只把它當做是怪誕的談論。


走過來I走過去


睿為答:

《山海經》中關於文史和科學方面的記載了。首先,需要明示一點,那就是,上文提到的神話,不僅僅是神話,也是歷史,雖然蘊含了想象,真是情況要大打折扣,但是還是有歷史的影子,如,上文提到的"山川、河流、部落鬥爭"等都是歷史研究的範疇。

《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完整的黃帝譜系: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記錄了黃帝、其妻子嫘祖,兒子昌意,孫子韓流,重孫子顓頊等完整的家族關係。這個譜系與後世《《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錄基本保持一致。同時,這些也是珍貴的文學材料。

而科學方面,則多是古代先祖們的發明創造。如:"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等,就是原始農業生產的科技記錄。而,在《山海經》中還有許多關於水利、車船製造、耕牛使用、樂舞產生及投壺遊戲的記載。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

《山海經》總結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山海經》豐富內容。而這些對文化典籍選對貧乏的先秦時期來說,實在是十分難得,所以它被稱為"奇書""失落的天書"完全沒問題。而所謂的可以改變中國歷史,是人們對它具有研究價值的肯定。


睿為企業法務


無意間翻到了天涯論壇“十萬崑崙”同志的《大洪水之絕密檔案》,該書主要從上古名書《山海經》出發,以文字學為基礎,以考古學尤其是三星堆神秘文明探索為主要手段和證據,嘗試全面解讀人類文明的起源交流和融合,提出了一系列讓人思維一新,精神一振,甚至有些顛覆當代主流人文歷史學和世界觀的論點和證據,雖然文字不是那麼優美,敘述也算不上嚴謹,還可以說有點散亂,但絕不妨礙這是一部質量上乘的著作。書中有些觀點就讓你很震撼:比如三星堆文明根本就不是商周青銅文明,而是上古時代或者說是上一個文明時代的遺蹟,這點我也懷疑,畢竟三星堆文明很多文物詭異奇絕,很多東西與商周文明都有太大不同;又比如說《山海經》並不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上古神話傳說著作,而是上古時代亞非歐包括北美阿拉斯加在內的一個超級大國的歷史地理人文著作;又比如他從閩語和粵語等古音保留較多的語言出發,以文字學和三星堆文明為起點,結合印度、埃及、阿拉伯兩河流域、古中國的歷史著作為證據,提出“堯舜禹”和“亞述爾”是同音互譯,夏朝和阿卡德王朝實際上是一個王朝,夏朝都城在江西等等讓人震驚又有些將信將疑的說法。比如他還提出上古神話中動不動就說某某帝王在位大幾十上百甚至數百年,實際上就是上古時代一個朝代的說法,一個帝(同“代”,粵語中“帝”和“代”同音)就是一個朝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某個帝王在位數百年的傳說了。十萬崑崙其人是誰,後來我也沒有追尋,但考據之詳實,假設之大膽,思維之跨越,論點之新穎,絕非一般草頭學者可比。正規教授有著相似觀點的,有吉林著名教授宮玉海。


泊東


“天下第一奇書”!內容雖然荒誕不經,其實是古代先民對世界認識的產物!

一、《山海經》流傳即演變過程

《山海經》是記載中國古代神話的重要文獻,全書的主要知識內容於戰國時期便已成型,其中包含著先秦初民關於世界起源、天文曆法、自然氣象、文化發明、歷史世系等方面的認識。然而此書的內容性質又在歷史上存在著多種迥然不同的判斷,或以之為數術、或以之為地理、或以之為古史、或以之為小說,不一而足。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山海經》的內容發生了變化,而是其中神話知識的接受者,基於各自不同的知識背景或思想意圖,對此書的內容作出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闡釋。但也正是在這關於《山海經》的漫長爭議中,可以解讀出古代神話在整個中國知識史中的不同位置及演變軌跡。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文化勃興,所催生的文化消費品既使得《山海經》知識煥發新生,又使得原本的神話知識改頭換面為“海外贏蟲”“山海異物”,漸漸成為“虛構的”、“怪異的”小說。縱觀《山海經》接受史,它所勾勒的其實就是先秦神話在整個中國知識史中發展演變的過程。

二、《山海經》本質意義

在我國,遠古時期的神形及神話傳說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古文化中不可割離的血脈之一。這些神獸形象和神話傳說歸根結底是巫術思維的產物。《山海經》圖裡的圖像與文字相輔相承,它以這樣獨特的風格開闢了中國古法編書的先河,它所創造和幻構的神形,不僅千姿百態,怪誕奇異,而且還深刻地展示了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生存活動、巫術意識和思維觀念的形成。


去海的那邊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甚至遠遠不止,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中,不僅誕生過無數奇人異士,同樣也有著很多奇書流傳於世,包括《周易》、《鬼谷子》、《黃帝內經》等等,都是令世人驚歎的著作。

而在這眾多奇書之中,有一本書歷來被冠以“第一奇書”的美譽,這本書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海經》,有人將其歸類為記述古代志怪的書籍,也有人說這是一本荒誕不經的無厘頭之作。

《山海經》原本有二十二篇大約三萬兩千多字,不過,現在能夠看到的只有十八篇,其餘篇章早已遺失,現有篇章中不但包括了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還包括了山川、道里、民 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內容。

所以,僅僅將《山海經》看作是一本志怪荒誕的著作是有失偏頗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它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而其中關於礦物的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袁珂先生便曾說過“《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魯迅先生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是“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由此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古書。

不過,正如對《山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無法定論一樣,迄今為止,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誰,同樣眾說紛紜,就目前來看,有關《山海經》作者的推斷大概有三種說法,而最後一個最讓人意想不到。

第一種:古代學者認為,這本書應該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包括很多現代的學者也認為,《山海經》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也並非是一人,大體上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這種說法最普遍,也是流傳最廣的。

第二種:還有一部分人推測,《山海經》的原創時代最早可推至大禹之世,所謂“大禹之世”, 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也就是中國社會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解 體,奴 隸制社會興起的時代,甚至有的人乾脆認為《山海經》的作者就是大禹,主要根據就是大禹曾經治水十三年,對中國各地的山川河流熟爛於心,而書中又對這些有著極其詳盡的描繪。

第三種:這種說法最令人意想不到,有人說《山海經》實際的作者是“炎帝”神農,話說神農是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因為他品德才能十分出眾,深受百族的愛戴,於是便被推選為天下首領,被稱之為“炎帝”,也有人稱之為“神帝”。

據說,即位之後,神農便離開了神帝城,孤身遊歷天下,採百草尋長生之藥,此後百餘年中,神農的行蹤飄忽不定,而就在這期間,他記述了大荒七百餘山、四百八十城的地理位置、奇花異草與妖魔靈獸,其中更插有許多地圖,後來,他把這些內容都彙集到了一本書中,名為《大荒經》,而這本《大荒經》就是後世的《山海經》。

當然,以上說法都只是推測,並沒有真實的證據加以證實,所以,《山海經》究竟是誰寫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我們唯有希望以後能夠找到最直接的證據來證實這本奇書的作者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