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9个典型的“学生式”思维,可千万别犯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前20年里,都是以一个学生身份过来的。在我们步入职场后,许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用“学生思维”去思考一件事。但由于“工作状态”与“学生状态”的差异,常常会让你在职场碰一鼻子灰!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我们再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的「学生思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凡事都要“准备”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一般是是先准备,后考试,基本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但如果这种思维放到了职场,许多人就会因没有“准备好”而躲避掉许多属于你自己的机会。在职场,当你有了责任或者目标后,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2.想要得到表扬

在学校里,有成绩的人自然会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表扬。但在步入职场后,这种“小红花”思维会让你过度依赖周围人对你的认同,有一定成绩,但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觉得委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打乱自己原有的工作节奏。

3.不懂量力而行

这是许多人都会陷入的一个思维误区,常常认为“努力便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是因为不努力。”事实上,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知道自己的短板在那,学会扬长避短,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需要权衡一下自己所付出的精力,时间等各方面的投入。

4. 不懂积累劳动成果

一般工作一段时间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工作成果。而很多职场小白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当成了“作业”,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工作成果,学会将自己的成果累计起来,成为自己升职或跳槽的一项资本。

5. 不要看轻你的劳动价值

其实,公司招聘,招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场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任何一个正常的公司,并不会因为你的价值打折而决定录用你,决定录用你的核心永远都是因为你的价值。虽然说自己不算出色,但该拿的钱一分不少拿,千万不要虚!


6. 没有“对错”“好坏”

对于学生来说,90 分自然比 70 分要好,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初入职场后,有一种“打分”的心态,维度单一。在毕业后,我们要选择的是几十个维度上都不同的职业、生活状态,甚至都不会有对错,好坏之分,没人告诉你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来一步步了解你自己,这样才能找到对你自己来说最接近正确的答案。


如职业选择,如果你想要的是“体面”、“收入”,那么你的选择就变得很简单;如果想要的更多,那工作对你的限制或者要求就会更高,要清楚自己在意的指标是什么。

7.学会面对不可预期的困境

在学校,学生都会等着老师留作业,但工作中,这就是一种泯然众人的做法。在进入社会之后,我们总是会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8. 60分万岁

人的天性就是懒惰,往往倾向于简单的那个选项。在学校,60分及格就可以了;但在职场,60分则意味两个字:“壁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竞争力。一个人要想多挣钱,取得成功,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会成为别人的“壁垒”,让自己不能被轻易地取代。

9.不要“熬”

在校园里,无论多么不如意的事情,最后都会有一个终结点。这个老师很讨厌,熬一下,学期结束就好了;这门课我听不懂,熬一下,学期结束就好了; 这就成了一种惯性,只要时间到了,一切都会结束。但是走出校门,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不一定能够自行了结。老板不好,工作不好,熬一下,你的人生就熬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