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大冶纪氏宗谱 谱序 编号《01》

谱序原文

余奉简命,司铎武邑,夙夜兢兢,惟以不克,甄陶士类,奖掖人伦为惧。凡讲读会课,诸生以时来谒,询厥素履有克,自树立振风化者,余必再四慰勉,期与有成。

纪生万春①,同弟灿五,暨孝廉公士奎②,笃学积行,不与流俗伍。壬午八月,奉续修族谱,未订藁本,请正于余,且愿一言以弁于谱端。余闻而喜,阅毕,尤不胜击赏焉,曰:“嗟乎!族谱一书,非仁人孝子,笃宗亲亲,所当加意也乎!”顾家之有谱与国史等,谱鲜实录,行与秽史同訉。

今观纪氏派演,上古皇佐帝师③。而下汉信公④,国尔忘身,忠烈贯星日。三国亮公⑤、骘公⑥,仕尚、中书令,父贤子肖,眷殊朝常。晋瞻公⑦,南金比价,文武全才。瑜公⑧,东宫授学,文章绝世。历唐、宋、元、明,珮公至天一公,西江迁楚武邑。五世而文忠公⑨,太守河南,政绩炳著,簪缨冠一时。都与今诸贤绅辈,源源本本,支派不爽。其他,是其族,虽卑微必存,非其族,又何尝攀荣附显?如通元老之系者,取讥带令,假名士之裔者,贻笑梅枝乎!

且生之志,尤有可嘉者。夫人之生也,非甚不肖,鲜不念切所亲。第上溯祖源,下收旁系,或世远难稽,或派分难合,未必不诿诸,莫可谁何。孰若生水陆舟车,形疲神瘁,越省者,几历寒暑者,岂续百代呼吸之气于一时,联各庄涣散之脉于一身。稽查实录,昭列诸谱而后已,则甚矣!生之仁孝之思,不可没也矣!

今圣天子《广训十六条》⑩,所颁族谱一则,余于同志屡为宣飏。如生者,真可称奉行无负异日,蜚英上苑,奏绩彤廷。移其仁人孝子之思,固天潢于苞桑,奠百姓于闾阎,余于生又能无厚望乎!

若乃藁中所载宗法、族图、传赞、家训等,例悉本庐陵、眉山⑪之旧,而神明增补之,固当无容易。抑聊以余所尤心尝者,笔之于柬,而因以为叙焉。

乾隆廿七年 岁在壬午 孟冬月 谷旦

特简武昌县儒学教谕熊鹏程⑫拜撰

谱序译文

我奉命担任武昌县儒学教谕以来,时刻小心谨慎的工作,担心学业优秀的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育,品德端正的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褒奖,而影响了他们的前程。在平常讲读会课时,学生们都会按时拜见与我,当发现那些质朴无华、抱负远大以及能够促进优良社会风气形成的学生,我一定会多次鼓励,期待他们将来成为栋梁之才。

纪万春先生,与弟灿五,以及孝廉公士奎,好学积善,不与世俗陋习同流。乾隆壬午年八月,蒙家族重托,编修族谱,未定稿之时,请我给予指正,并期望我作序放在谱端。我听后很高兴,阅读完毕,十分赞赏地说:“唉呀!编修一部族谱,若不是仁人孝子,忠实于宗族事业和爱自己亲属的人,谁会格外用心血去做这件事呢!”所以家族有族谱与国家有史书一样重要,倘若没有把实际情况体现出来,那么族谱与歪曲历史本来面目的野史没有区别。

今观纪氏支派繁衍,上古有侗公是羲皇的辅臣,后公是舜帝的老师。下有西汉信公赤心为国慷慨赴死,忠义壮烈之举光照千秋。东吴亮公仕尚书令,骘公仕中书令,父贤子肖,皇恩臣宠。西晋瞻公,江东俊杰,文武全才。南朝少瑜公,东宫授学,文章绝世。历唐、宋、元、明,从珮公至天一公,自江西迁徙湖北武昌县。五世有文忠公在河南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显赫。这些都与如今各位贤绅之辈同源同本,支派一致。其他,是本族,即使地位卑微,也要完整记载入谱,不是本族的人,又何必因为显贵而攀附呢?就像通元老一系,把自己说成和贵胄是同源的,是某名人的后裔,招致后人讥讽,岂不贻笑大方啊!

万春先生的志向,尤其值得称道的。寻常的人,只要不是非常没有孝道,都会念及亲人。但是在向上追溯祖源,向下接收旁系时,或因年代久远无案可稽,或因遇到支派纷乱难以接续,未必不推诿不放弃,不知道该怎么办。哪有像先生这样,忍受舟车劳顿之苦,身心交瘁,穿越数省,历经几个冬夏,终将子孙百代的关系理顺,各庄涣散的脉络连通。先生详细地核查事实,明确列出各支派族谱为止,这真是非常了不起呀!对于先生仁爱孝顺的品格,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

如今,天子颁布的《广训十六条》中写了一条有关族谱的内容,我对志同道合的人大力宣传。像万春先生这样的人,真正可以称作是矢志不移,无愧于未来,名声必将传遍宫廷,功绩定当奏报朝廷。而他的仁孝的思想,则可用来巩固皇室的根基,安定天下百官和黎民百姓,我对先生寄予无限的期望。

至于稿本中所编纂的宗法、族图、传赞、家训等,都是参考的欧苏旧谱式,并且智慧地进行了增补,因此就再不可以更改了。谨把我心中赞赏的事情写在纸上,而作为谱序了。

一七六二年 十月 吉日

特简 武昌县儒学教谕 熊鹏程 拜撰

注 释

①谱名曰栋,生卒(1714年—1785年),字柱石,册名春,庠生,系灵三里塘下纪庄人,首修族谱首功臣。

②谱名士奎,生卒(1725-1789),字聊壁,号西村,乾隆丙子科举人,实授德安府随州学正,系湖西林老屋纪庄人。

③上古伏羲氏之臣中有叫纪侗。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

④纪信(?-前204年),字成,汉朝将军。中国大多纪氏尊为祖先,但都缺乏足够依据。

⑤纪亮,扬州丹阳郡秣陵(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东山镇)南秣陵)人,东吴尚书令。

⑥纪骘,系纪亮之子,字子上,为中书令。孙休时代,父子同朝为臣,每逢朝会,骘公侍父坐席,己立不坐。帝怜之,赐以云母屏风,隔障而坐。现今广东省潮汕地区纪氏称本族为“云屏世家”。大冶纪氏尊纪亮为远祖八世,纪骘旁支。

⑦纪瞻,字思远,丹阳郡秣陵(今南京)人,父纪骘,祖纪亮,为江南士族代表之一。西晋灭吴,纪瞻举家迁徙至历阳郡,东晋初年名士、重臣。大冶纪氏尊纪瞻为远祖十二世,父纪骥。史书可信,族谱世系恐有讹谬。

⑧纪少瑜,字幼场,本姓吴,养于纪氏,因而命族,南朝文士,丹阳秣陵人。

⑨武昌纪氏族谱载:纪文忠系仕铭公三子,生卒不详,娶潘氏,葬石头嘴。推算约为明朝1460年前后人,传曾任河南太守。存疑的是在明朝没有太守这一官名。且暂未在历史文献中查到其相关记载。

⑩即《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圣谕十六条〉乃摘录自康熙九年(1670)所颁上谕, 每条七字,结构工整,如: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

⑪借指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的谱式。

⑫乾隆年武昌县志记载:熊鹏程为武昌学训导,是当年修县志的协修。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