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NEJM病例:57岁男性,混乱、不适、发热、体重减轻

编译:月下荷花

虽然少见,但却致命,看麻省总院的大牛们如何解析癌症引起的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作为肿瘤内科医师的你,是否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与经验?NEJM的经典病例,总是这样精彩,快来【肿瘤资讯】一起学习吧。

临床表现

57岁男性,7周前出现不适和食欲减退,3周前咳嗽发热,最高37.6°C。当地医院胸片见左下肺毛玻璃样改变(图1A),CT见左下肺实变,住院后予头孢地尼和左氧氟沙星静点,后转为左氧氟沙星口服6天后出院。出院后第2天再次因咳嗽发热入住另一医院,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2天后症状部分缓解,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出院。

疲劳、咳嗽和不适持续存在,盗汗,体温最高37.8°C,厌食和虚弱感加重,无人协助无法行走。第2次出院后10天,患者妻子发现患者语无伦次、不能判断方向、易怒,随意小便、着衣淋浴。急诊另一医院,体温38.3°C,心率111次/分,呼吸24次/分,氧饱合度94%,意识混乱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肌钙蛋白13.4 ng/ml,乳酸2.4 mmol/L,WBC21.8×109/L,血培养。心电窦性心动过速,房早,ST段抬高<1mm。因呼吸急促和嗜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静点万古霉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劳拉西泮和丙泊酚后,转入麻省总院。

图1 A. 胸片见左下肺毛玻璃样改变;B.心电窦性心律,99次/分,II、III、aVF导联见ST段抬高1mm,aVR导联PR略上抬,侧方和前方导联ST段下移<1mm。

追问患者妻子,患者无胸痛、呼吸困难、水肿、心律不齐,湿疹病史,无用药史,无药物不良反应,对蜂螫过敏,吸烟1盒/日,41年,每天8-10听啤酒,偶2-3杯白酒,每日吸食大麻。曾修整过农舍、清扫马厩、养过绵羊、山羊及进口鸟类。其姐42岁死于乳腺癌,其父40岁死于癌症(不详)。

体温37.2°C,心率100次/分,血压120/82mmHg,机械通气下氧饱合度100%,呼吸18次/分,潮气量500 ml,阳性终末呼吸压8cm水柱,吸入氧浓度0.80。瞳孔2mm,反应迟钝,减少镇静后可睁眼并自发扮鬼脸,不能按照指示动作,外部刺激无眨眼反应,角膜反射正常,双侧脚趾向下伸展,无皮疹。

血磷、胆红素、ALP、球蛋白、脂酶、糖化血红蛋白、促甲状腺素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血扑热息痛、乙醇、三环抗抑郁药、水杨酸正常,尿大麻阳性,血、尿和痰培养,咽拭子流感病毒A和B、呼吸道合胞病毒阴性。心电窦性心律,99次/分,II、III和aVF导联 ST段抬高1mm,aVR导联PR轻微抬高,侧方和前方导联ST段下移<1mm(图1B)。胸片见左下肺毛玻璃样影(图2A),无肺水肿和胸腔积液。头CT见左中脑动脉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提示急性或亚急性梗死,无颅内出血表现。胸腹盆腔增强CT见左下肺实变(图2B),较4周前进展,右下肺节段性肺栓塞,楔形胸膜下实变(图2C),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脾和肾多个楔形低密度损害,符合梗塞(图2D)。

患者在急诊发生一次持续23秒的室性心动过度,直肠予阿司匹林,静脉使用镁和头孢吡肟,输注丙泊酚、盐水和胺碘酮,并考虑使用心导管检查,随后入住ICU。

头颈MRI和MRA见双侧大脑多发急性或亚急性梗塞(图2E),小脑亦有点状梗死灶,另有可疑微出血灶。飞越法MR见左中脑动脉上段远端线形易感信号,左上中脑动脉缺少流动相关增强,提示血栓。经胸超声心动(TTE)示左心室射血分数35%,弥漫性运动功能减弱,下壁突出,无卵圆孔未闭证据,二尖瓣叶局部增厚,伴轻度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图3A)。狼疮抗凝物、抗磷脂IgM和IgG抗体、抗环状瓜氨酸和抗类风湿因子阴性,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滴度1:40和1:160,均质型。予静脉万古霉素、维生素B1和口服多西环素、阿伐他汀、奥美拉唑和美托洛尔。

图2 A. 胸片见左下叶实变;B. 增强肺CT见左下肺(长箭头)致密的肿块样实变,右下叶(箭头)后基底段肺动脉非阻塞性充盈缺损,符合肺栓塞;C. 肺CT见右肺下叶(长箭头)胸膜下实变,周边毛玻璃样改变,提示肺梗塞;D. 腹部CT见双肾皮质和脾外周多个低密度楔形损害(长箭头),符合梗塞;E. MRI见双侧脑梗死,左侧顶叶(长箭头)较右侧顶叶和额叶(短箭头)严重。

入ICU后第2天,体温38.4°C,重复血、尿和痰培养。抗SSA、SSB和JO1,布鲁菌和立克次体IgM和IgG,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超声未见上下肢血栓。气管镜及灌洗见多个气道内血性分泌物,灌洗液未见白细胞或微生物,真菌、杰氏肺囊虫、流感病毒A和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类偏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2、3均阴性。

鉴别诊断

该患既往健康,症状发生于几周内,主要表现为发热、肺毛玻璃影、心脏和瓣膜功能异常、多处血栓。鉴别诊断如下。

反常血栓

该病是静脉血栓进入动脉循环,致全身栓塞,可因卵圆孔未闭发生。该患曾住院接受镇静治疗,可能发生肺炎并处于高凝状态,与反常血栓符合,但超声心动未示分流证据,上下肢超声无血栓,因此反常血栓可能性很小。但需注意,患者超声心动检查时正接受机械通气,不能采用Valsalva模式增加检测到分流的可能,正压通气可能增加右房压力,增加右至左房分流。患者接受的是TTE,而经食管超声心动(TEE)对发现卵圆孔未闭更敏感。检查时激活生理盐水由上肢注入,而下肢注入对检测卵圆孔未闭更敏感。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该病特征是血栓、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和栓塞,缺血性中风可能源于原位血栓或瓣膜性心脏病相关的栓塞。该患可能存在感染,感染时可有一过性抗磷脂抗体阳性。该患此病可能性很小,因为该病通常为微血栓,而非大血栓,且狼疮抗凝物阴性,但狼疮抗凝物阴性并不能排除诊断,只有一半发生血栓风暴的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可能与抗体消耗有关。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是血栓前疾病,由血小板因子4和肝素复合物的抗体介导。该病可导致大血管血栓,是近期有过住院经历患者发生血栓的最可能原因。但该患发现全身栓塞时血小板相对正常,无肝素暴露史。

心肌病相关的附壁血栓

该病是左室血流静止导致的全身栓塞,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时发生率5-8%。该患附壁血栓可能性很小,因为即便未抗凝时,附壁血栓栓塞风险也只有10 -15%,而且附壁血栓典型发生于左室射血分数<30%时,TTE也未显示节段性运动障碍,心室功能不全可能发生于近期。应注意该患超声心动检查的时间窗有限,未能使用检测左室血栓的乳化剂,超声心动检测血栓的敏感性不及心脏MRI。

心房黏液瘤

是心脏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患者可有躯体症状,如发热和广泛栓塞。然而该患的超声心动结果并非典型的黏液瘤表现,即肿物粘附于房间隔。

感染性全身栓塞

急性风湿热是炎症性疾病,是链球菌感染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心肌炎、瓣膜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心肌炎发生率40-50%,心包炎5-10%。该患年龄>25岁,居于美国,风湿热的发生率很低,患者也无链球菌感染的症状体征,如咽炎、皮疹等,且接受了对多数链球菌有效的抗菌素治疗。

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占所有心内膜炎2-30%,该患曾接受过几种抗菌素治疗,有与农场动物(与布病或立克次体感染相关)、土地和干草(立克次体)、猫(猫抓病)和鸟(鹦鹉热衣原体)接触病史,有长期饮酒史及因此引起肝功不全和免疫受抑(隐球菌)可能,因此有罹患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但布病和立克次体抗体阴性,瓣膜形态、损害及栓塞的广泛程度与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同,故该诊断可能性较小,但仍要谨慎,因其诊断的确非常困难。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该病是一种免疫表现,特征是瓣叶的无菌性赘生物,由纤维素-血小板血栓构成,典型发生于进展期癌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伴发其它慢性疾病,如结核、尿毒症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该表现并不常见,多于尸检后诊断,发生率0.9-1.6%,其中50%与肺或卵巢腺癌有关,25%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

赘生物典型位于瓣膜接合处,不损毁瓣膜,通常<1cm,广基,形态不规则,质脆,易脱落栓塞,多发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少见累及右侧瓣膜。房室瓣膜赘生物常位于心房侧,半月瓣赘生物多见于心室侧。常见初始表现是栓塞事件,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全身栓塞的发生率14-91%,肺栓塞50%。弥散MRI上易见到多发、广泛分布的脑梗塞,单发或局部梗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并非常见的初始表现。

根据以上分析,该患最可能诊断是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该患有长期吸烟史,因此肺癌可能是基础病因。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TEE检查评估瓣膜异常,行支气管镜寻找肺损害证据。

诊断

进一步TEE检查评估二尖瓣并排除其他心源性栓塞。左房侧二尖瓣前后瓣膜表面可见弥漫性回声沿瓣膜接合处分布(图3B和3C),广基,移动性小,轻中度二尖瓣返流(图3D),瓣膜周围无损害或脓肿,无其他瓣膜异常,无其他心源性栓塞证据。鉴别诊断主要是细菌性心内膜炎、血栓或二者兼之。缺少阳性血培养、无明显瓣膜损害,不可能是细菌性赘生物。

支气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见大量不典型细胞,单一或小簇分布(图4A),具有低分化癌特征:中等粘附性,上皮样至多形性,不规则深染核是成熟淋巴细胞核的5-8倍,核仁突出,丰富的泡沫样至空泡状胞浆提示腺癌分化。

图3 A. TTE见前二尖瓣叶增厚且明亮(箭头),B. TTE见赘生物粘附于左房侧二尖瓣末端(箭头);C. TEE见二尖瓣赘生物沿二尖瓣叶接合线分布(箭头);D.TEE彩色多普勒见二尖瓣赘生物负荷很大(白箭头),但只有轻中度二尖瓣返流(黑箭头)。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诊断后应尽快开始潜在疾病的治疗,中止免疫介导的瓣膜赘生物继续生成。推荐全身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但在原发疾病良好控制前,仍会有新赘生物形成。抗凝药选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不采用华法林,因其易导致反复血栓栓塞。虽有大量赘生物,但瓣膜功能不全并不严重,因此少有瓣膜手术介入,手术治疗的目标是预防栓塞复发、治疗心衰或严重瓣膜功能不全。

该患很快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不全和DIC,精神状态进行性恶化,减少镇静后对疼痛也无反应。遵从患者生前意愿,放弃治疗,拔管后1分钟患者死亡,行尸检。

病理讨论

尸检见左肺胸膜表面白褐色结节,肺组织切片见肺中央结节状肿物,符合原发性肺癌,肺门淋巴结增大(图4B),镜下见分化差、局部仍有腺体形成的腺癌(图4C),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多发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7、TTF1和napsin A阳性(图4D、4E、4F),支持低分化肺腺癌。

心脏轻度增大,重530 g,二尖瓣心房侧多个黄裸色颗粒状、质脆赘生物(图4G),镜下见赘生物为无细胞纤维素,无炎症表现,与二尖瓣区分良好(图4H),鉴于培养阴性且微生物染色阴性,符合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肺、心脏、脾、肾和脑内均可见栓子及相应的梗死,肾内纤维素栓子见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环,符合DIC诊断。

通常非小细胞肺癌可根据肿瘤分期、癌症组织学和患者状态进行相应的治疗选择。该患为肺腺癌IV期(T4N2M1a),可行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需根据分子状态决定。然而该患一般状态差、疾病进展极快,没能获得进一步治疗机会。

图4 A.恶性上皮样细胞,单个或小簇;B. 左肺尸检见白褐色结节位于左肺中心,符合原发性肺癌,还可见增大肺门淋巴结;C. 低分化伴局部腺体形成的腺癌;D. CK7阳性;E. 局部TTF1阳性;F. napsin A 阳性;G.二尖瓣心房侧见黄褐色颗粒状、质脆赘生物;H.赘生物由无细胞纤维素构成,与蓝色二尖瓣边界清晰,缺少炎症。

参考文献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cpc18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