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乡村记忆」威海市>文登市 界石镇

界石镇地处文登市西北部,烟台、威海、文登地界交汇于此。镇政府驻大界石村。俚李线横穿东西,上泽线、鞠北线纵贯南北,界晒线环绕于米山水库西侧。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万亩。辖65个村,1.17万户,2.88万人。


今界石镇境域清末属管山都一、五里。1930年属第二区。1941年12月属文西县管山区、旸 区。1956年,属文登县旸 区。1958年8月,属昆嵛公社,后改称界石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改为界石乡。1989年3月,改为界石镇。2001年5月,晒字镇的行政区划并入该镇。
昆嵛山主峰泰礴顶位于界石镇境内,海拔923米,是崂山以东最高峰。昆嵛山大小山峰上百座,以泰礴顶为中心辐射四周,故有“昆嵛百里峰相连,七十二崮手摩天”之说。主要山峰有:大过顶、东双顶、西双顶、流水顶、屋脊崮、菠萝崮、沙帽崮、天门崮、点灯崮、焦风崮、羊石崮、长岗崮、半石崮、馒头崮、大尖崮、大崮子、小崮子、扁崮、小昆嵛山、五爪山、旸谷山、无染山、烟霞山、麻姑山、圣经山、紫金山、三瓣莲花山、苍山、罗度、老牛洞、板子口、老蜂窝、五股叉、锝子尖等。
昆嵛山奇峰汇聚,烟霞焕彩,林樾窈旷,泉石幽深,风土清嘉,人文荟萃,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以“四绝”:奇树、怪石、云海、圣泉;“八景”:昆嵛揽胜、紫金独秀、圣经访真、无染禅幽、古刹晚钟、云岭红霞、太古品茗、樱花村舍;“十二胜”:昆嵛叠翠、泰礴云海、昆嵛山市、东华紫府、摩崖晓月、天然石像、甘泉广润、观海听涛、碧潭丽影、莲花镇蛟、平湖印月、玉兰花仙,入围华夏名山之列。是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际水资源保护区和中国道教名山、历史文化名山。

昆嵛山乃闻名全国的道教名山。1991年5月,被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及海内外道家学者誉为“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昆嵛山文化底蕴丰厚,原始社会末期,先贤尧帝曾命人在此设坛祭日。秦始皇赢政东巡,路遇黄氏兄弟龙石晒字,留下“黔首知书”的美谈。汉唐迄宋代,此地宫观毗连,香火不绝。金元间,王重阳在此创立道教全真派,收马丹阳、邱处机、谭处端、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为徒,百里昆嵛山成为全真教派发祥地。以昆嵛山为中心,形成东到文登、荣成,西至福山、栖霞、莱州,南至乳山、海阳,北至沿海岸线的宫观区。金元之际,仅在泰礴顶、紫金峰、圣经山、无染山、烟霞山、圣水岩等山峰上,就建有东华宫、神清观、玉虚观、玄都观、开真观、太平观、三皇宫、三清宫、契遇庵、混元殿等宫观道十几家。
昆嵛山为碑刻艺术宝库,现碑刻艺术遗存有:汉永康石刻、汉司马长元石门石刻、昆阳书院刻石、罗汉庵摩崖石刻、《麻姑梳妆阁碑铭》《宋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记》《宋玉林院塔幢记》《宋重修黄垒院殿碑记》《宋寿圣院碑记》《金玉虚观碑记》《金梵云院碑记》《金马丹阳归山操碑记》《元玄都观碑记》《元五华碑记》《元东华宫玉皇阁记》,《清贫李真人道行碑记》《明大圣寺重修碑记》《重修无染禅院碑记》《清重修甘泉寺碑记》《重修友松庵碑记》等。还有九龙池、烟霞洞、仙姑殿、昆嵛山游击队老蜂窝等历史遗址。当地民间传有“始皇拜日”“夸父追日”等众多传说,是古代东夷文明、齐文化的代表。

昆嵛山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黄芩等300多种中药材,所产黄芩被中医界誉为“文芩”。山中树木种类繁多,有松、柞、楸、白蜡、四月雪、银杏等几百种。界石镇古树名木有无染寺内玉兰“树王”,树龄 320年;500年古银杏(雌雄各一棵),雌株高16.5米,胸径82.8厘米,平均冠幅12、7米;雄株高18.5米,胸径82.8厘米,冠幅平均12米;甘泉寺四月雪,树龄120多岁;青庄村白蜡,树龄253年。
昆嵛山系胶东天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据昆嵛山称王;隋末政荒,淳于难拥兵昆嵛山割据胶东称雄;明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七率军东进胶东,与明朝分庭抗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七、常和尚率义军坚守昆嵛山抵抗清军长达数年之久;清同治年间,文登、荣成两县为防捻军东进,在昆嵛山建起80余里长的“胶东长城”,使两邑人民免遭涂炭。1935年冬,中共胶东特委就以文登为中心,发动了“一一?四”武装暴动,指挥部就设在镇无染寺。1937年12月4日,中共胶东特委以昆嵛山游击队为骨干力量,举行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晒字村的传说。昆嵛山南麓灵川秀谷间,有座小村庄,叫晒字村,原名是“龙石晒字”,来源于古老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黄姓两兄弟,因连年战乱,从都城逃出,辗转来到昆嵛山定居。他们居深山,离市尘,与世无争,自给自足,安宁快活。闲下来便写写画画,教育子孙。没有纸笔,就用树枝蘸着草木灰,把诗文写在树叶树皮上。天长日久,便留下许多树叶树皮字画,常拿出来阅读观赏。每逢风和日丽,便把字画放到村头龙形大石硼上晾晒。一天晚上,老大梦见猛虎进山,拖走孩子,抢走诗文。醒来后,觉得凶多吉少,便与弟弟商量,逃离此地。第二天,全家齐动手,把诗文搬到石硼上晾晒,准备带走。

近午时分,山外一阵尘土飞扬,全家顾不得收拾物品,抢起晒着的诗文字画,慌忙逃走。原来秦始皇东巡车队路经此地,见村夫不拿衣服粮食,却背着树皮树叶逃走,顿生疑心。黄氏解释:“衣服可再织,粮食可再出,诗文失落再也找不回来了。”丞相李斯不相信山野村夫会识字。黄氏兄弟从容答道:富贵贫贱不能作为衡量识字的标准。李斯拿过树皮翻看,果见字迹隽秀,行垅清晰,暗暗吃惊。始皇看后,称赞道:“龙石晒字,难能可贵。”从此,此地便得名“龙石晒字”。
据说,秦始皇登文山,召贤纳士时,要带黄氏兄弟进京做官。但黄氏兄弟过惯了清静日子,不肯从命,又回到了龙石晒字。

甘泉寺门匾

界石野生灵芝

龙石晒字处

昆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