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威尔史密斯带着自己21岁“儿子”追星成功

在中国影迷眼里,导演李安一直是温柔的代名词。

他总以谦卑的态度待人和害羞腼腆的笑容示人,给人们留下了谦谦君子的印象。

他的电影也总是温情脉脉,感情细腻,带有视角独特的人文关怀。

然而,60岁时的李安却迷上了技术革新。

这一回,李安又做了一次先驱者。

120帧高帧率、超级3D、4K,这三个词决定了《双子杀手》是一部当之无愧大银幕电影。

2016年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首次使用高帧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帧格式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商业电影,而这一次,《双子杀手》李安依然运用了这个带有争议的制作技术。

科普一下,其实只要画面切换的速度大于12帧/秒,人眼就会将上一帧的暂留影像和下一帧画面连起来,形成连续的视觉感受。如果帧数越低,画面的细节则越模糊。

米牙找到了对比图让大家有个简单的体会:

比如,上面这个《双子杀手》开场高铁开进站台的场景,

24帧看是一列快速行驶中的模糊车身:

60帧看甚至能看清火车上坐着的乘客:

《双子杀手》讲述了一个“自己追杀自己”的故事。威尔·史密斯饰演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他在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

克隆人的故事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双子杀手》却将一个克隆人通过技术栩栩如生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是影史上的第一次,一位数码演员与真实的演员份量相当地同台飙戏。

拍摄时,威尔·史密斯戴着一个头部装具,脸上布满可追踪的黑点,用于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

电影运用“动作捕捉”配合数字合成技术使得“数字造人”技术在影片中登峰造极的使用。

当你在荧幕上看到年轻的、克隆出来的小史皇在你的面前真情流露,在你的面前茫然若失,在你的面前质问存在的意义时,这是多么惊喜甚至是感动。

50岁的老威尔史密斯面对20岁年轻的自己,要和他决斗,要和他交谈。

这种画面仿佛是一个人穿越了20年,与20年前的自己有了互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应该都想看看多年之后的自己,多年之后的自己也想对年轻的自己有所忠告,这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被李安在电影的世界里实现了……

在整个追杀的过程中,看似亨利在与自己的克隆体对话,在劝诫自己的克隆体,其实他也是在与自己对话,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期望中,亨利也渐渐明白了自己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最后悔的又是什么。

而他将这一切的“期盼”与“后悔”交到了自己的克隆体身上,让年轻的自己走向另外一条与现在的自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电影从黑白走向彩色,从无声走向有声,从2D走向3D,技术越来越发展。李安说:“电影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工匠,多年来汲取观众的反馈,它变得非常复杂。”

李安作为一个两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他本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然而他却还像个攀登者似的还在探索着电影技术的创新。

“我只是相信,数字世界有一种非常不同的美,一种梦幻般的美。我正在找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