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晋城市城区:推进“老城更新与保护”亮出“新名片”

改造后南大街焕然一新 宁绍雄 摄



近日,位于晋城市中心南大街两旁的路灯终于“亮”起来了,青石铺地的街道,青砖灰墙的商铺,老城处处透出了古色古香。市民田和庆一家在国庆假期重游了修缮一新的南大街后,赞叹不绝:“立面改造后的南大街焕然一新,但还是能找到过去的味道,走进来就体验到晋城民俗风情的亲切感。”


南大街作为晋城百年历史的街区,彻底改变了旧街破房的丑模样,成为晋城地域文化的新名片。而这只是晋城“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中的一角。


改造前的南大街 朱和平 摄



改造后的南大街 郭楠 摄



2019年以来,晋城市城区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即:保护老城传统文化的特色,提升老城区品质,丰富城市内涵,改善老城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列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精心组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项目征收工作,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城市品位,老城改造迫在眉睫

“这里是老晋城人心中公认的‘心脏’,街里的文庙巷、青龙巷,附近的景忠桥、景德桥,那都是珍贵的历史遗迹呀,谁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会变成又乱又脏的样子……”住在南大街的张连志师傅惆怅地感叹道,“俺在这里住了半辈子了,亲眼目睹了老城的兴衰没落。”


晋城老城始建于唐贞观初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张师傅提到的文庙巷,因清代泽州府文庙所在地而得名,巷内有4个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景德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是全国继河北赵州桥之后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桥之一,也是山西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但随着岁月更替、时代变迁,老城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老旧,成为排水排污管道不畅、街巷狭窄交通拥堵、产业类型单一、历史风貌“蚕食”严重的棚户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历史文脉要保存,基础设施要完善,老城要变新面貌。城区区委、区政府在晋城市委、市政府“老城更新与保护”总体决策的指导下,确定了超前的改造思路。“在老城改造中,我们要遵循延续文脉不大拆大建、尊重规律不复古重建、严格管控不放任自流、稳中求进不急于求成的原则,既要保护晋城的历史文脉,还要完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区长李晓峰强调。


2018年6月,城区正式启动了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预计3—5年完成的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就成为晋城市民最为关注的焦点。按照规划,老城改造范围为泽州路以西、景西路以东、新市街以北、书院街以南,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面积约85万平方米,涉及东街、西街和北街3个办事处、14个社区,常住人口25809人(8117户)。


在项目推进中,城区详细地规划出老城棚户区(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主战区,每一处都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每一个重点改造地方都排出了职能部门协助的花名表。从街道办到社区,从党员干部到基层群众,都在为切实推动全区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高质量发展发力。


坚持民生为本,全力破解征迁难题

“城市改造最大的难题就是拆迁难!”老城更新与保护指挥部工作人员坦言。目前进行的老城改造一期工程,共计拆迁面积40.2万平方米,涉及东街、西街、北街3个办事处、13个社区居民住宅3293户,加上新增的西后河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涉及居民住宅3595户、单位企业127处。


“我们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自信、主力军的担当,不仅要干,还要用心干、拼命干,在全市干出彩、争头彩,坚决打好打胜征收攻坚战。”区委书记王文全对此斩钉截铁地誓言。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工程,既要征迁加速度也要群众满意度。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党员干部带头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换来了征补拆迁中的“城区速度”。截至目前,已完成3588户居民的房屋征收工作,占到一期任务总量的99.8%,拆除建筑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


景德桥社区也属于老城更新与保护的拆迁范围,谈起曾经签征补协议的事情,姚新太老人感慨地说:“自从拆迁以来,我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我家的老房子虽然破旧,可从我祖爷爷到我手里,住过几代人了,突然让我们搬迁,真的是舍不得,而且把老房子拆了,也不知道甚会儿能住上新房子?我们社区书记三番五次入户给我讲政策,而且征补政策还挺合适,人家书记也是带头拆迁,最后我不仅签了字,还劝说亲戚、邻居赶紧也签了字。”


还有回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征迁户的实际利益,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各街道办事处时刻关注的民生大事。


“老城改造,安置先行”。城区区委、区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改善居住条件,优化生活环境”的目标,同步推进房屋征收和安置房建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目前,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涉及8个地块的回迁安置楼已全面开工建设。


改造前的南大街新华书店 段万里 摄



改造后的南大街新华书店 宁绍雄 摄



打造城市地标,老城焕发新活力

南大街是历史遗存的最古老的商业街,沿街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及20世纪60-80年代建筑为主,不但承载了每个晋城人的乡愁和记忆,还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广有名气。


这里不仅是晋城人民的公众记忆,也包含了晋城的历史文化元素。由于年代久远,无形中变成老街巷、老房屋、老居民俱全的“三老”社区。随着南大街立面改造项目的持续推进,如今南大街已变了模样:街道上空蜘蛛网般的各种线路消失了,破损的路面换上了青砖,马路两旁增加了古典风格的路灯,曾经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印刷厂、中医院等133处沿街建筑也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改造后的南大街新华书店 宁绍雄 摄



改造后的南大街 杨云 摄



沿着南大街往右拐,就是文庙巷。对于晋城人来说,位于文庙巷内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朝阳市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吃市场,每个老晋城人都有独一份的朝阳市场美食排行榜。但是朝阳市场的脏乱差,以及老城历史街区风貌的严重破损,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疾,文庙巷改造势在必行。


历史建筑不仅要留下来,更要让他活起来。“文庙巷改造,不仅要还市民一条整洁安全的历史文化名巷,还要延续文庙巷现状浓厚的小吃商业氛围,打造精品饮食街区,满足市民及游客的味蕾需求,并展示晋东南特色小吃文化。”区住建局负责人坦言。


破旧是为了立新,立新是为了发展,“立新”需要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城区将按照晋城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打造集晋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老城风貌新地标,把老城打造成“晋城历史文脉的传承地、城市特色风貌的展示地、游客休闲旅游的目的地、百姓幸福生活的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