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在梁羽生故鄉拍片的日子】

梁羽生是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創作的《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作品深受讀者青睞。

廣西蒙山縣是梁羽生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故鄉。受當地政府的邀請,攝製組為蒙山縣拍攝一部題為《千年古城 魅力蒙山》的大型形象宣傳片。本人有幸擔任影片的製片人,同時負責影片拍攝方案和劇本撰寫任務。

劇本完成後,幾經審核與修改,終於得以定稿。2018年12月上旬,我帶領攝製團隊前往蒙山,開始了這次影片的拍攝之行。

由於當時蒙山縣還沒有高速公路,攝製組帶著大量拍攝設備,從廣西首府南寧市出發,驅車近7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而天氣的驟變,卻是讓大家始料不及,出發時陽光燦爛,氣溫28°C,來到蒙山後氣溫驟降為8°C。低溫加上雨霧,給這座千年古城披上了一件灰白色的紗衣。

陰雨天氣給拍攝工作帶了一定的影響。攝製組研究決定,先從室內拍起。根據腳本內容,工業企業為本片的一大板塊。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協調安排下,攝製組深入企業進行了實地拍攝。

絲綢為當地的特色產業,蒙山現有華虹、五豐、八桂蠶坊、大染坊等絲綢紡織企業。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廠區,攝製組採取了鋪設專用軌道、操控穩定器、無人機航拍等多種拍攝方式,通過不同鏡頭來體現當地工業企業的蓬勃發展。

蒙山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如果從欣賞角度看,煙雨朦朧中的蒙山仿似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若隱若現,而又風情萬種。而從拍攝的角度說,持續多日的陰冷天氣,形成了久之不散的煙雨濃霧,給攝製組的外拍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

拍攝進行到第十天,天氣略有好轉,攝製組決定前往長坪鄉水韻瑤寨拍攝。30公里長的蜿蜒山路,經過了100多個彎,車子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長坪鄉是一個瑤族同胞聚居的鄉鎮,那裡有歷經百年的木製結構風雨橋,有清澈見底的河水,有獨具瑤族特色的民居。迷人而神奇的瑤寨風光,使長坪鄉成為了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攝製組來到這裡,也深深為這裡浸潤著大自然靈氣、彷如世外桃源般的美麗意境所折服。

航拍和延時攝影,成了攝製組在這裡取景的最佳拍攝方式。無人機從風雨橋內部緩慢飛出橋外,然後逐漸升空,調整方向和角度,監視器上慢慢拉出了這座百年風雨橋的全貌,攝影師用獨特的鏡頭來展現它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蒙山縣有浩瀚壯觀的茶山湖水庫,有潤澤全城的湄江,還有一條條潔淨蜿蜒的小河,豐富的水系給這座小城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攝製組運用長時間的延時拍攝,用一組組動感而跳躍的畫面來定格這座小城的美麗。

夜幕降臨,湄江兩岸所有的霓虹燈節次亮起,給小城披上了一件五彩繽紛的外衣。滿城流光溢彩,燈火爭奇鬥豔,勝似天上人間。

蒙山為長壽之鄉,長壽文化在這裡璀璨綻放。長壽橋像一條巨龍橫臥湄江,而高達50米的長壽閣則宛如一位巨神屹立於湄江邊,守護著全縣人民的安康。長壽橋和長壽閣成為了蒙山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為體現長壽橋和長壽閣的雄偉壯觀,攝製組綜合運用了多種拍攝手法,包括環形航拍、延時攝影、移動拍攝、定點拍攝等。攝製組在蒙山拍攝期間天氣都不太好,令人稱奇的是,在拍攝長壽閣時,雨霧竟然逐漸散去,天空慢慢變藍起來,隨後有大量白色的雲朵從遠處飄來,點綴於湛藍的天空之上。攝製組歡呼雀躍,趕緊架好所有的攝影攝像設備,把這久違了的藍天白雲拍了下來。

在拍攝時,攝製組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攝影方法——挪動連拍。以長壽閣為圓心和拍攝主體,從左邊到右邊移動機位,每次移動10-15釐米,定點拍攝一張照片,如此重複進行拍攝。一個弧度下來,機位挪動了幾百次,總共拍攝了幾百張照片,後期製作時把這幾百張照片合成一個動感特技鏡頭,經過這樣處理的鏡頭極具視覺衝擊力。一般人在欣賞到這些唯美鏡頭時,卻不知道這是攝影師花了幾個小時和消耗大量體力來完成的。

蒙山是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也是抗法名將蘇元春、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漫遠、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梁羽生的故鄉。厚重的人文積澱,輝映著這座古城的風姿。為了能在影片中體現蒙山的歷史、文化、工業、農業、旅遊等方面內容,攝製組幾乎走遍了蒙山縣城的各個角落,用一組組鏡頭記錄著蒙山輝煌的歷史,記錄著它日新月異的變化,記錄著這座古城豐富多彩的資源,記錄著大美蒙山美好的發展前景。

經過十多天的努力,攝製組終於完成了本次拍攝任務。回程路上,晴空萬里,太陽高懸天上,在冬日裡格外溫暖。它如同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公公,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無人機拍攝

瑤族風雨橋

軌道拍攝

當地有名的長壽閣

現代化的絲綢車間

洪秀全雕像

瑤寨風光

瑤寨風光

攝製組工作人員搬運器材

當地有名的長壽橋

無人機拍攝

移動拍攝

瑤寨風雨橋

古城風光

長壽閣拍攝

古城夜景

無人機拍攝

車間拍攝

軌道拍攝

瑤寨風雨橋

專業拍攝機器

冒雨拍攝

茶山湖水庫

洪秀全封王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