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不知不觉中,“包工头”在一点点消亡

1987年建筑企业开始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建筑企业中普通推广了承包制,承包制已经沿用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却不是建筑企业,而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包工头”,毫不夸张的说,这三十年“包工头”才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包工头”模式发展的弊端如形随形,质量、安全、欠薪等等争议一直没有断过。包工头常常被视为靠榨取农民工血汗而发家致富的"剥削者"。而我认为,"包工头"并非拖欠民工工资的"罪魁祸首",只是欠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非源头。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线工作者,明显感受到"包工头"在一点点的减少,活越来越不好找,也越来越不好做,挂靠也越来越难,市场越来越规范。小编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建筑市场黄金十年已过,整体市场在缩小。以前建筑企业一年产值几十、几百亿,仅挂靠收管理费就能过得很滋润,但是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市场缩小,产值做不上去,建筑企业仅靠管理费吃不饱了。倒逼建筑企业接工程、干工程,无形中压缩了“包工头”的生存空间。

二、随着“四库一平台”的推出,市场管理原理越规范。以前仅靠“包工头”随手搭起草台班子就进场施工,也走不通了,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是企业注册在岗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包工头”被建筑企业收编,成为了建筑企业的一个项目部。“转包、挂靠”成了“内包”,注意,“内包”是合法的!

三、不得不提“营改增”,“营改增”让挂靠叫苦不迭。本来“营改增”是降税行为,但到了“包工头”身上却变成了加税。因为,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很多工程要想中标,必须低价中标。抛开那些不正当的偷工减料的方法。“包工头”采取的就是买材料不开票的方法,去任何一家供货商,开标一个价,不开标一个价。在以前税制下,反正税就3个多点,“包工头”大都是不开票的,这个成本就省下一大块。税改后,一是直接成本上升,二是税务要求“三流合一”(货物流、资金流和票流)。“包工头”根本就做不到。于是变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完全按税务要求办,整个工程坐下来就是白忙活;不按照税务规矩办,牢狱之灾在等着。所以,有的“包工头”不退出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