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深圳,到底是谁的深圳呢?

每一个在北京、上海工作生活过的外地人,可能都曾经萌生过退意。特别是最近两年,各大城市都在绞尽脑汁为了“人才”大打出手,更是让不少“北漂”、“硬盘”心动不已。

送房、送钱、送户口,看到这些优惠条件,你可能已经在货比三家,盘算着未来去哪里发展了。是一路向南,去广州深圳;还是转战江南,定居杭州苏州;又或者是回到物美价廉的武汉成都或重庆?

但在你心目中的一系列候选城市中,深圳似乎是个特例。深圳虽然是一线城市,但它却拿出了极为慷慨的优惠,条件之好甚至超过不少二线城市。

为什么深圳对外来人口如此优待?深圳真的很开放吗?不同城市对人的态度差别为什么那么大?深圳是不是你理想的定居地?这些问题,或许能从深圳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1.没有外地人,就没有深圳

大多数人都知道,深圳原本只是个人口不满五十万的小县城,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尽管地处广东,但深圳的广东味道并不浓郁,你甚至很难在深圳吃到特别地道的广东美食。

今天深圳取得的成就,一大半可以归功于外来劳动者。2009年《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选为年度人物,用来代表中国工人这个群体的就是一张深圳外来女工的照片。

2009年12月18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四名深圳女工

如果没有外来人口,深圳的命运可能和一个衰落的内地县城相同。

在谈论城市发展时,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人口对城市的贡献。事实上,深圳的产业发展正是以这些新鲜血液为动力的。富士康这种“血汗工厂”曾经是深圳制造业的代表,鼎盛时期的富士康,在深圳的工业园区里竟然集中了45万员工,其中绝大多数的员工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深圳,富士康已经是很高大上的企业了。富士康的流水线之外,更多的外来人隐身于华强北的小作坊里,日复一日的为中国山寨黑科技作出贡献。过去他们生产的手机占据中国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甚至沿着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远销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现在他们生产的比特币矿机更是全球炒币客追求的顶级装备。

外来人口还进入了服务业。深圳的餐馆老板、理发小哥和搬家师傅九成以上都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的总数和深圳的户籍人口数量相当,可以说是隐藏在深圳中的另一座城市。平常你不会觉得他们的付出有什么特别,到了春节几块钱的外卖配送费涨到几十块时,你才会发现他们为深圳人的生活降低了多少成本。

此外,深圳市的社保基金结余全国第一,这也离不开外来人口的付出。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深圳的有志青年大部分都不是拖家带口的,所以深圳的老年人非常少,这样养老金的压力也就很小。

在深圳基本上是每五个人工作的人负担一个不工作的人,大概是全国平均负担的一半

。相反,这些有志青年的爸妈或者孩子大多被留在了家乡。这些地区往往是典型的人口流出地,留下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社保经常收不抵支。人口流出的大省四川、重庆也在为筹集社保资金苦恼,在他们那里不到两个人就要负担一个人的社保。这种情况最极端的黑龙江,几乎每个还在工作的人都要供养一个老人或者孩子。

东北,年轻人走了,老年人成了城市的主角

没有外地人,就没有深圳。作为回应,深圳也十分乐意宣传自身开放的形象,把“开放”当作一张城市名片。“

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度是深圳最知名的城市广告语。这句话曾入选“深圳十大观念”,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名句并列。

然而广告语和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深圳到底开不开放?别看广告,看疗效

2.深圳,其实很严格

深圳给全国人民留下了开放的印象,但是深圳的管理却没有那么开放。你想成为一个深圳人,并不容易。

宣传口号说的是来了都是深圳人,实际上来了只能做没有户口的流动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在2015年有常住人口1137.87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354.99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1.2%。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的户籍人口数不足常住人口数的一半。连深圳官方都承认深圳的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太少,是严重倒挂。

而且,深圳的外地人可能还要比官方想象的多得多,这样就使得户籍人口比重更低

。有学者通过就业和社保缴纳比率侧面推算,深圳常住人口可能多于官方统计的数字,最高可以达到2000万,被低估的主要是流动人口。

也就是说,在深圳,五个人里面大概只有一个有户口的

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有些公共服务只有“深圳人”才能获得,流动人口就别做梦了。比如,1996年《深圳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并没有把持有暂住证的职工纳入养保险范围,几年后修改成要求职工连续缴纳社保费用十五年,但是这个标准还是太高了。

深圳有700多万的正常工作交费人口,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在深圳享受社保待遇。你来了,拿不到户口,也只能做精神上的深圳人

2009年7月11日,二线关铁丝网

算不算深圳人,还在于你是不是关内人。深圳特区刚刚兴建的时候,围绕特区设立了一道特区管理线,用来区分特区和非特区。这条线俗称二线关,听起来就像山海关那样的军事设施,实际它还有个别称叫做“中国柏林墙”。管理线沿线全部设有铁丝网,整个管理线共有163个武警执勤岗楼,口号是“全线设防、严密控制、综合管理”,外来人员没有边防证不得进入。

就像山海关区分关内关外那样,这条关卡也将深圳分为关内关外两个地区。关内是贸易、金融和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地,而关外大多是工厂和工地。虽然现在二线关已经拆除了,但是这条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深圳城市和农村深圳城乡分界线,也是深圳人和外来人的分界线。在这里,关外人仍然受到关内人的歧视。相比来了都是深圳人的口号,分隔内外的二线关似乎更形象地展现了深圳的现实状况。

2017年11月16日,深圳城中村的一座建筑被拆除

能留下的才叫深圳人。深圳在2003年之前对外来人口相对宽松,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深圳对外来人口的管制也越来越严格。2004年深圳率先提出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而一直在控制人口流入的北京,到了2016年才第一次正式采用这个说法。

也是在2004年,深圳发动了“梳理运动”,一口气拆除了3800万平方米左右的违建房。这个拆除面积,相当于从深圳迁移一座中等规模的内地城市。当被问及这次清理是否有排斥外地人之嫌时,有官员自信地反问道:”农民进城就不应该遵守城市的法规吗?就可以住在违法建筑里面吗?”

清理人口,还不只是这一次。2011年为了保护大运会安全,深圳又开展了“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一共清理了8万名“治安高危人员”。这里的高危是如何确定的呢?评定标准里面有一条“经常昼伏夜出,有群众举报,具有现实威胁的人员”。连睡觉时间都管,真的是很严格了。

3.深圳离不开外地人

不过,矮子里面拔高个。虽然深圳人口管理很严格,但相比其他几座一线城市,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深圳。

2015年到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每年增长超过50万。与此同时,京沪两地的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却在下降。尤其是2017年,改革开放以来,京沪两地常住人口数量第一次出现了同时减少。

京沪两地在2015年之后,都开始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人口数量。相反,2016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宽松的落户规定。新规定将人才引进落户条件从硕士学历放宽到大专学历。当然,学历不是唯一标准,没有学历的人也可以通过社保积分入户。深圳可以说是一线城市里出的叛徒。

同样是一线城市,对外来人口态度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有人认为,相比京沪两座城市,广深两座一线城市的总人口都低于1500万,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都还有较大的发展增长空间。但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深圳不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却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这还不算深圳人口中被低估的部分。

2011年3月30日,在深圳排队等待公交车的人群

还有人认为,深圳对外地人“好”,是因为深圳现有人口还没远达到规划目标。根据《深圳十三五规划》,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1480万人,现在深圳常住人口有1253万人,可见未来三年深圳常住人口还有227万的增长空间。

但是城市规划往往是先射箭后画靶子的产物。回顾城市规划历史会发现,规划人口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比如《上海市城市总体人口规划(1999-2020)》目标是2020年上海控制在人口2000万左右,可现在上海人口已经超过2400万了。按照现实情况改动这些规划一种常态。与其说严格的规划让户口限制更严格,不如说户口限制严格的地方才有底气制定严格的规划。

那么户口限制的差别到底从何而来?答案是行政级别。

在发展中国家,行政手段往往比市场因素更影响城市发展。行政等级越高,越可能在财政拨款、医院和大学资源建设上拥有压倒性优势。

中国的城市可以看作一个按照行政等级排列的金字塔。作为直辖市的顶点,京沪两地垄断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举个医疗资源的例子,北京一地就有30家三甲医院,上海有24家。而人口大省河南只有24家三甲医院,山东只有21家。

聚集如此多的公共资源,即使守株待兔,外来人口也会不断流入给城市带来发展的活力。这两座城市就像坐地收租的房东,即使不去工作,房租也会源源不断。

如果说北京上海像房东,深圳就像白手起家的白领。凭本事挣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深圳是副省级城市,本来就比直辖市低了一级。而且深圳历史比较短,即使和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比,深圳公共资源也是相对少的。同样举医疗资源的例子,人口差不多的情况下,深圳的医院数和床位数就只有广州的一半左右。

2018年4月11日,深圳某病人爆满的三甲医院

不像背靠国家的北京上海,深圳没有足够的本钱对外来人口爱答不理。深圳的发展和外来人口是一种共生关系,外来人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好才能吸引更多人口。然而,从2005年起,深圳常住人口增速持续下降,2011年到2013年三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为历史最低,平均增速不到1%。深圳的发展模式已经岌岌可危。

2014年2月11日,深圳人才市场的求职者寥寥无几

深圳的嗅觉可谓非常灵敏。2015年以来,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一些大城市的人口还在增长,但是更多中小城市的经历了人口流失。据统计,最近十年中国有87座城市人口都出现了明显的流失。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外来劳动力这块蛋糕只会越来越小,对人才乃至人口的争夺也会更激烈。如果深圳不放松户籍限制,深圳就要错过这趟人口资源的末班车了。与其说是开放,不如说是没了外地人,深圳可能就什么也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