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失去整个二月”?撑起“另一半中国GDP”的小店


你以为中国经济失去了完整的一个月?其实中国经济的“最底盘”正在被一种超出想象的活力激发。

在经济下行期,小店反而成为激发底层活力、维系社会基本运转的微型引擎。

小店在2020年的春天,突然成了这个国家最活跃的细胞。

当城市生活被迫停摆,每个社区都有一两间逆行小店在坚守,有的甚至自费帮忙运输外地捐赠的医疗物资,这样的场景不止在武汉,在全国各地都有。

支付宝和网商银行数据显示,从2月6日-10日期间,“逆行”小店开店数量连续4天回升,达到76万之多

在特殊环境下,小店们积极寻求多种方式止血自救,快速灵活调整营业模式,成为了首批复工的最活跃群体。消费者无法“到店”,他们就送货“到家”,甚至有的小店采取“闭门营业”。饿了么数据显示,41%的小店选择外卖模式,而其中有20%之前从来没有操作过外卖

而在此之前,生命力旺盛的小店,早就成了中国经济的新潜力。

过去一年,日流水3万元以下的各类小店,流水平均增速35%,跑赢GDP

一半以上小店增加人手,预计总计撑起3亿就业,能有巨大的潜力吸纳大批下岗工人、无业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在这次疫情中,小店经济更是迸发出独属于中国经济最底盘的顽强生命力——

在传统商业社会,小店不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不享有灵活的渠道分发能力,更加不会有庞大资金池,银行贷款对它们更是爱搭不理,现金流断裂是很多小企业主逃不脱的梦魇。

然而拜金融与科技携手的推动,商业银行眼中那些短板——缺乏信用,资金需求额度小,借款时间短,频次高,缺乏不动产抵押,难以找到担保等等等等,在大数据时代都不再成为问题。

小店的每一笔流水,每一笔支出都已经被记录在案,成为衡量其是否健康的证明

在过去一年中,1亿小店里已经超过一半获得了无需抵押物的信用贷款额度,做到借钱不求人,做生意的资金门槛越来越低。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店的信用水平相当好

按照央行统计,全国贷款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平均不良率为5.9%,也就是说,94%按时还款,而更微小的小店们却做到了99%

说小店经济正在改写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律,也许为时尚早。

美国人口3亿多,小微企业超过3000万,每10人就有一个企业主;中国人口14亿

,小微企业7000万,其中四千万个体户。体量极不相称。

过去一个月里,“自己的命”都是附近小卖部给的——这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体悟。

如果说医生是抗疫战线上的一支“铁军”,那么小店主就绝对是一支“柔军”。

他们本不需要直面病毒,但他们冲到一线,送外卖、运口罩、调集生活必需品。他们本可以偏安,却坚持营业,用一个小小的店铺维系着一方居民日常生活的有序运转。

他们是——“中国小店”!

来自支付宝的数据,小店开工的比例已经连续两周不断回升,而在已经复工的小店中,有39%的营收已经恢复到节前水平

在成都,长寿苑、蓝光coco金沙等密集居住区,周边营业小店过去一周环比增长78%,排在全国第一。

在病毒面前,当很多大型商超被迫暂时封店,小店们则尽了自己最大的能量,不计风险和代价。

疫情不止让健康人面临风险,小店也一样:一是病毒随时可能击垮他,二是现金流随时会中断

与此同时,虽然多地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复工,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复工后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百度搜索的数据显示,其中对于现金流的担忧也是最多的。因为人员复工比例较低,且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持,让中小企业在疫情中艰难运营,甚至结束后短期内回血都是困难重重。

对此,在2月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政策表示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央贷款贴息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再予进一步支持。随着政策的出台和贷款的稳定落实,对疫情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就是“冬日里的春风”、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

但只要得到一点扶持,小店们就能让自身快速恢复活力。网商银行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坚持营业的小店中,贷款金额较去年农历同期增长了45%,有贷款额度的小店,营业率也比整体高出一倍

小店就像是深入这块广袤土地中的毛细血管,不起眼,却在关键时刻维系社会的基本运转。

小店主们多是沉淀在底层以谋生、糊口为主要目的的弱势群体,从2016年到2018年期间,每年消失的个体工商户从546.9万户增加至640.4万户、707.2万户

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在这次疫情中,线下小店也是重灾区。他们很多无法开门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而租金等其他成本照旧,资金链断裂风险急剧上升。

据《蚂蚁金服线上小微调研》,这次疫情冲击之下,80%的小店表示面临资金缺口,大部分缺口在1-10万元之间

但小店经济却终于逆势展露勃勃生机,这是为什么?

第一,制度环境变了。

中国的小商户,过去处境并不容易, 它们的消失,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遭遇了制度性冷漠。

从市场准入方面泛滥的行政审批,到政府管理过程中的税费负担,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一定扶助,银行贷款难,到法律层面对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小店的地位就变得不一样了

绝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小店经济”已被纳入高层的经济蓝图中。就在前不久2019年12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高层正式提出“小店经济”

“坚持地方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消费者选择,以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发展‘小店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形成一批人气旺、特色强、有文化底蕴的步行街。”

高层重视,就意味着未来小店经济会得到更多的制度性扶持

第二,市场环境变了。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所有线下商业活动,但中国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却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在快进,给小店创造了更多机会和空间。

相信在这次危机中,大家对互联网企业强大的社会势能一定印象深刻——

从菜鸟先进的物流体系保障前线物资的到位,到网约车公司组织应急车队接受集中调度运送医护人员;从盒马、饿了么提供的“无接触安心送”外卖服务,到网商银行为小店提供了金融安全垫……

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没有移动金融的加持,小店很难快速激活暂停的中国

在特殊时期,支付宝和网商银行为中国小店提供了一揽子帮扶计划,其中重点支持湖北小店和从事电商、外卖的数字经济小店,缓解小店资金压力。

不仅如此,这次疫情中,浙江网商银行向多家银行发出助力困难小店的合作邀约,2天时间,就有25家银行发回了肯定的答复。网商银行向行业开放精准触达小店的通道、能力和技术,与金融机构共享“310”贷款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让小店店主能做到“无接触贷款”。

高层也注意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

,提出“在发展小店经济时,要结合智能化改造,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第三,就业环境变了。

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灵活就业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就业趋势,年轻人愿意开一家独立工作室、路边的烧烤摊、街边的餐饮小店

《2019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显示,52%员工数不到5人、90%日流水小于3万的小店,在中国已达1亿之多

小店虽然单个体量小,却数量众多,就像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打不沉的“蚊式”舰队,往往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去一年,日流水3万元以下的各类小店,流水平均增速35%,跑赢GDP;

一半以上小店增加人手,预计总计撑起3亿就业,能有巨大的潜力吸纳大批下岗工人、无业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经济下行期,小店反而成为激发底层活力、维系社会基本运转的微型引擎。

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就是对小店经济的压力测试,结果也证明,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小店拥有了灵活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