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中年学术危机


高校的研究者,已有的相关理论自认为已经把握,学术思想已经固化。难于接受与自身学术观点冲突,或是认为关系不大的理论进展。由于理性上的僵化,实质上进入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模式,而且实质性的研究只能由学生完成。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带学生”,或是“等退休”。


中年学术危机

来源 | 科学网博客


一般的,在研究生毕业10年左右,或是从事研究10年左右,研究者在实质上就进入了学术上的危机期。大概是中年期。

大多数研究者在危机期被学术浪潮淘汰。被淘汰者有如下特征:

01


高校的研究者,已有的相关理论自认为已经把握,学术思想已经固化。难于接受与自身学术观点冲突,或是认为关系不大的理论进展。由于理性上的僵化,实质上进入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模式,而且实质性的研究只能由学生完成。

由于“经验主义”的研究模式需要大量的借助于其他研究者的“经验”,所以这类研究基本上是对于期刊论文的模仿。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带学生”,或是“等退休”。

02


研究院(所)的研究者,出于解决指定研究任务的压力,日思夜想,感觉到前途渺茫。总是试图在自身已经把握的理论框架下解决问题,而且总是有“惊喜”,但是,出于职业的责任,总是自觉的被“实验”事实否定。


知道问题出在理论基础问题上,但是不知解决的正确道路何在,在自信心上倍受煎熬。或者是,等待着能对自身的“惊喜发现”进行“实验研究”。对于环境条件的依赖日益的紧密。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新“项目”。

03


企业界的研究者,一般面对的是老大难问题,希求理论界的理论进展,但是总是失望。自身没有时间或心情来研究(学习)理论,看到“经验主义”研究模式的论文就头痛,对于学术文献基本上是处于心理上的“疲劳”状态。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来自于外界的“新成果”。

与此相反,克服学术上的危机者:在高校是感叹研究时间不够用;在研究院(所)是学术理想丰满;在企业界是感到技术上大有作为。


在我国,由于(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的作用明显,实际上的中年学术危机与生活压力是同时出现的,大多数研究者被淘汰也就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因此,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克服中年学术危机的基本原则是:


1)(经济)生活上满足于略低于环境的平均水平;


2)保持对于理论(尤其是未把握理论)的学习(研究)热情;


3)对于文献上的非理想“实验”事实持批判态度;


4)维持长期不断的持续学术思考。



在我国有一个普遍现象,“退休后”的学术研究者很多,“在职的”科研项目研究者很多,这实际上表明:大多数是在进入老年期后才终于摆脱“学术危机”。

从这点看,理论创新不足是必然的。



实际上,我们总是面临学术上的淘汰压力。无非是在中年期被淘汰,还是在退休后被淘汰?是自动地被淘汰,还是被动地被淘汰?是主动地告别科研,还是被动地离开科研?

无论如何,学术上在中年期被淘汰是最难于令人接受的。苦学苦干20年,无所作为20年。总而言之,在学术上是一无所获。

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解决中年后知识分子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评价问题。而不是不断地制造大量的、必将在中年期被淘汰的研究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该作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13899.htm

学术君

克服中年学术危机,

你有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