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日本歷史上大多是將軍統治的,但天皇卻能一直存在?

半溪


首先,古代日本的權力結構和中國不一樣,所以中國人理解日本政治有點困難。中國古代是“一把手政治”,一把手主導一切,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所以當國人看到法國路易十四說“朕即國家”的時候,國人都迷惑地一笑,我天朝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了。因為皇帝的絕對的權力和權威,所以這種權力具有不可兼容性,在對權力的爭奪上,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宮廷政爭也好、改朝換代也罷,總是勝者通吃,敗者往往闔族盡滅。

那麼古代日本的權力結構是怎樣的呢?古代日本的權力結構大多數時候是遊離於“一把手政治”之外的。日本的權力結構是多元化的,我把它叫做“零把手政治”、“二把手政治”、“三把手政治”。也就是說在這種狀態下,一把手並不擁有絕對的權力,相反,大部分實權在其他人手中。實際上,這種政治形態是一種曲線掌權,也就是在不需要從肉體上消滅一把手的情況下掌握權力,有時,反而還需要利用一下一把手的權威。

如院政就是“零把手政治”。日本的天皇往往很年輕就當上皇,這個對於我們很難理解。這種當上皇,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在主動當上皇的情況下,天皇更接近於“皇儲”的角色。在被動當上皇的情況下,一般是處於“二把手政治”狀態。院政就是某上皇在天皇的小朝廷之上,建立自己的權力機構,實行院政。還有作為“太閤”的豐臣秀吉,和把將軍讓給兒子的德川家康其實也接近於“零把手政治”。

攝關政治就是“二把手政治”。所謂攝關政治就是天皇年幼時藤原氏以攝政掌權、天皇年長時藤原氏以關白掌權,總之,權力不在天皇家手中。除上貼上攝關政治標籤的時代這後,“二把手政治”也或多或少存在。

鎌倉幕府的創始人源賴朝

那麼說到開啟武家政權的鎌倉幕府,實際上是“三把手政治”。鎌倉幕府的創始人源賴朝打小受到巨大打擊,父親被平氏處死,自己被放逐,所以這哥們有心理變態,對於周邊有能力人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先後殺死自己的族弟木曾義仲、親弟源義經、源範賴。源賴朝死後,其部下和子孫相互殺害,源氏將軍3代而絕嗣。之後,都從朝廷請來藤原氏或親王當將軍,而幕府的實權逐漸落到源賴朝的外戚北條氏手中,北條氏以“執政”的身份掌管幕政,這就是“三把手政治”。

室町幕府建立之初,將軍足利尊氏和其弟直義之間紛爭不斷,實際上是“二把手政治”與“三把手政治”發生衝突,這才使南朝能夠苟延殘喘。

14世紀上半葉想消除“零把手政治”和“二把手政治”,重新開啟“一把手政治”的後醍醐天皇,最終歸於失敗。


元和拾一年


韓非子中說,天子沒有權力,就是乞丐,乞丐有了權力,就是天子。

中國封建王朝的帝王們,搞君主集權,沒有權力都不好意思自稱天子,形成了一種內在的權力邏輯。

日本古代的天皇,一開始也與將軍們進行過權力博弈,落到了下風,沒有形成君主集權這種內在的權力邏輯。

久而久之,天皇與將軍之間,形成了一種穩固的二元混合政體。

天皇沒心思收回權力,將軍也沒必要搞掉天皇。


作家曹恩碩


日本這個島國很像亞洲的“維京人”,所不同的是奧丁為虛,而天皇為實,是日本本土宗教的膜拜神靈!日本島國從“茹毛飲血”發展到各路將軍自領地盤互相攻打進入戰國時期,天皇依然是他們的心靈膜拜神靈,但各路將軍該怎麼打還怎麼打,兩者並不矛盾,大概只有到了大正天皇時有政治勢力“還政天皇”,才有了明治軍推倒德川家並打擊殘存諸侯一統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此後君主立憲,天皇又迴歸了本位繼續他的日本國教精神領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