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之下,制药企业真赚得盆满钵满了吗?

谁在搞研发,谁在割韭菜?



疫情控制见到了一丝曙光,这一个多月里,制药行业是否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

先来看看资本市场的表现,以国证生物医药指数为样本为例,从1月21日疫情正式受到关注开始到3月4日截止,指数从3454点上涨到3759点,累计涨幅8.83%。

国证生物医药指数选取半年内总市值和成交额最大的前30个生物医药股票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医药看似是疫情中最大的受益行业之一,但板块整体表现远不如口罩、熔喷布等行业,和最近火热的科技股更是无法同日而语。

梳理近期的新闻热点可以看到:医药企业日常销售受到疫情限制,无法开展,各医院驱逐医药代表的新闻屡见不鲜。

直接向一线供应与防疫相关的药物,能挣到钱的概率也不大。具体原因,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1


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重型、危重型治疗用药中,首次增加了“托珠单抗”用于免疫治疗。

托珠单抗(Actemra)是罗氏的独家品种,2010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13年3月在中国上市,是全球首个IL-6受体靶向药物。卫健委在《诊疗方案》中明确,托珠单抗的适应症是“双肺广泛病变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

美国处方药数据库SSR Health提供的数据,托珠单抗年费用在2万-3万美元之间,中国市场上,罗氏在2018年自行降价,目前单支价格为830元(80mg/4ml)。

纳入《诊疗方案》后,罗氏可以大赚一票?

正相反,3月4日罗氏宣布紧急捐赠了两批托珠单抗到一线,共计1400万元。这两批托珠单抗大约为20000支,按照《诊疗方案》对该药用量的描述,至少可用于2000名对症的重症患者治疗。

截至3月4日全国共有25415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根据国家卫健委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考察报告》,新冠肺炎重症率为13.8%。罗氏捐赠的药品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对症的患者,想靠纳入《诊疗方案》获利,或许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这一幕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2月1日开始,瑞德西韦成为众人关注的新冠“特效药”,吉利德随后就与国家卫健委达成协议,免费提供临床试验用瑞德西韦。

更早的1月24日,卫健委《诊疗方案》第三版中首次列入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原研厂商艾伯维随即宣布,捐赠价值1000万的该药,助力抗击疫情。

不仅是外企,国内企业也是如此。1月29日发布的第四版《诊疗方案》中,中药首次亮相。连花清瘟、血必净注射液等独家品种,以及藿香正气、防风通圣丸列入其中。

红日药业(300026)是血必净的独家生产企业,根据公司披露的资料,红日累计捐赠血必净注射液529万元,按照22元左右一支的价格,约捐赠了25万支。连花清瘟是以岭药业(002603)的独家品种,公司公开的数据中,目前连花清瘟已累计捐赠1012万元。

2月19日,第六版《诊疗方案》纳入老药磷酸氯喹后,上药、广药、昆药等拥有磷酸氯喹生产能力的企业迅速启动生产。广药首批200万片药物在5天之内就生产完成,其他几家大厂产量也很大,可满足超过5万名患者的用药。这些药品全部也都是捐赠的。

除了国家版《诊疗方案》中的药物之外,各省的推荐药物很多也是药企捐赠的。

湖北省最先要求在一线治疗中使用中药汤剂,2月13日,首批共7万份订单下给了健民集团和劲牌集团。2月17日,7万份“肺炎1号”汤剂免费送到了患者手中,可用于近14000人使用。

各级推荐用药之外,其他药物的捐赠则更多。修正、九州通等大型药企捐赠额都在数千万级别,百万级的药品捐赠更是数不胜数。


2


截至3月5日,全国累计确诊患者80565例,累计治愈52126例。

财政部、国家医保局早在1月22日就联合发文,对于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所有费用都由国家兜底。这使得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

治愈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到底要花多少钱?

网络上点滴披露了各地患者的医疗费用清单,大致可以做个参考。云南、湖南、甘肃的治愈患者,总的治疗费用在7100元到9300元不等。

这些可能都是轻中程度的患者,广东佛山披露的一例重症治愈患者,他的治疗费用高达59265.7元。重症所用的ICU监护设备成本高昂,如果用人工肺,治疗费用可能超过20万。

在轻中症患者治疗费用中,按照药费占比50%匡算,全国52000多名治愈患者,所用的药费约为2亿元。

按照卫健委公布的重症率13.8%粗略计算,到目前为止约有1万名重症患者。如果每名重症患者的药费约为3万元,那么轻症和重症加总,全国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药费也不到5亿元。

疫情期间真正用于治病救人的药品,远不如口罩、额温枪的销售额高,更何况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还是药企捐赠的。

即便考虑到未来的国家收储,价格和数量也将受到控制,大部分药企也很难靠着疫情大赚。

真正能在市场上实现获益的,是部分OTC产品的企业。

1月3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上海药物所证实双黄连能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双黄连口服液一度脱销,太龙药业和哈药集团受益明显;列入诊疗方案的连花清瘟胶囊市场也十分火热,以岭药业在2月末宣布,日产量已经达到5300万粒。

还有一些药企推出了疫情相关的普通食品。香雪制药在2月28日将广州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所联开的中药预防方做成了凉茶饮品“粤抗1号”,16元一瓶,据称可以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

当然,也有药企试图趁疫情炒作。

3月1日,上交所发布公告指出博瑞医药(688166)存在信披违规和不实,公司原董秘王征野也被通报批评。

王征野在2月1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研发生产的瑞德西韦原料药和制剂可以批量生产。同日,公司公告也说,公司成功开发出瑞德西韦的原料药合成工艺和制剂技术,制剂量产正在进行中。

博瑞医药在3天内股价累计上涨超过50%,随后上交所进行了核实,了解到博瑞医药实际不具备生产资质,药品也仅是试验性生产。

与博瑞医药类似的还有永太科技(002326)和雅本化学(300261),宣称与吉利德有接触、或能生产瑞得西韦、达芦那韦等“特效药”的中间体,期间股价都被炒作大涨,但之后都被深交所问询函问出实情。

只要韭菜还没割完,类似的故事就有可能再次上演。这是资本市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