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石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石门,有“武陵门户”与“潇湘北极”之称;

石门,千年的时光将其打磨成一块璞玉;

石门,茶禅一味的文化被人们口口相传;

石门,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影响着世人

……

让我们走近石门,一起探寻它的美吧。

历史沿革

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县名来历传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曰:县城以东二里处两岩壁立如门;一曰:县城以西三里地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对峙似门;一曰:县城以东15里处有岩门口。三者虽方位、距离不同,但俱说明系地形特征而得名。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西北部曾置渠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后梁肖察(即皇帝位于江陵之后)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石门郡,建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此后,虽隶属有变,而县名未易。

石门人民有着纯朴、勤劳、刚正的品格,富有抗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自秦汉以来,境内农民起义达数千次之多。汉代陈从、覃二健;唐代向瑰;宋代雷进德;元代向思永;明代夏德忠等,不满腐败朝政,屡举义旗,威震武陵。1854年太平军破常德,县人陈正卯、陈廷杰、古之愚等组织忠义团,在燕子山一带举起反清义旗,震慑津澧。辛亥革命时期,李执中、林德轩激流勇进,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就学北京、武汉、长沙的一批石门籍进步分子伍经恕、盛联雄、王尔琢、袁东藩等,追随李大钊,全力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并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石门地方组织的开拓者、奠基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元帅率领红军3次转战石门,扩军8000多人,经历大小战斗计200多次;抗日战争时期,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湘鄂边区武工队”“民主联军陆军独立第一师”“湖南人民解放总队第八突击大队”三军突起,为石门全境解放建树了不朽功勋。

茶禅文化

石门自古就产茶。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给这里的苍山翠岭扫描出潮润氤氲的云雾烟岚。“云雾山中出好茶。”这句古老谚语,便为石门成就为名茶之乡作了铺垫。从壶瓶山到夹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牴茶的产地。早在宋代,牛牴茶便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的记载。当代茶学界泰斗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牴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有好茶自然不乏品茗人,石门的茶文化遂与饮茶的历史同步而生。虽说其年代已无从考稽,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门却写下了骄人的篇章。拂开岁月的积尘,我们不难发现,被誉为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禅一味”,便源于石门夹山。

善会俗姓廖,广东岘亭人,公元805年生,师承药山惟俨、船子德诚等名师,来夹山时已是65岁高龄。这位心性明敏的高僧在禅宗史话上留有不少佳话,最著名的即是“茶禅一味”说。《祖堂集》中载:“夹山和尚自号‘佛目’。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师令大众地次,佛日倾茶以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酽茶两三碗,意在头边。速道,速道。’师曰:‘瓶有孟中意,篮中几个孟?’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孟。’……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段对话即是师徒在探讨茶中有茶外之意,而且似乎是善会反徒为师,在诱导师父。和尚三句不离本行,其茶外之意自然是指禅也。其“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联,貌似状绘夹山自然风景,实则指品茶悟禅之意境。

历史名传

石门有夹山,其中夹山寺也是声名远播。关于夹山寺,闯王李自成的事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三百多年来,李自成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那就是李自成的生死之谜。对于李自成的生死,有两个影响最广泛的说法,一是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被当地人袭击杀害,二是李自成战败后化名为奉天玉和尚在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一直到康熙年间才死去。

在乾隆年间的《书李自成传后》中记载,“独窜与石门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奉天玉”是“奉天王”多一点,暗指奉天王,李自成曾经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按照书中内容证据推断,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夹山即为夹山寺,这座寺庙内有许多宫廷玉器类的遗物,寺庙东南15千米有一坟岗,岗上有传言是闯王疑冢的近40座。在文物上,继发现奉天玉墓葬、《梅花诗》残版和野拂墓碑以后,在夹山、澧水流域发掘和收集到“永昌通宝”铜币,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角制扇骨和铜制熏炉等。使人感兴趣的是一个铜制马铃,正面铸有“自成”“王”字样,它和陕西米脂县出土的马铃形制相同,字体一样,花纹近似。

石门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也涌现了不少的英雄名人。晚清治黄清官郑协吾,元朝宣慰使司邓均忠,明朝礼部左侍郎易英,元朝土王武德将军覃添顺,明朝礼部侍郎匡文贞,清朝雄边玉帅覃远琎,清朝勤政爱民的黄照临,清朝著名文学家阎镇珩,疾恶如仇的举人李执中,抗日名将郑洞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王尔琢,革命烈士陈振亚等人被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郑洞国,字桂庭,1903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市商溪河南岳寺村,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次年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营、团、旅、师长,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大会战、昆仑关血战、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5年回国,历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48年于辽沈决战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

石门经历岁月的洗礼,在新时代自有属于它的荣光。新时代石门人不断奋进,谱写着新的篇章。(文/曾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