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百年前,吴趋坊旁的这条横巷贵气满满!

苏州的小巷是隐藏于闹市的旁观者,巷外是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巷内是静悄悄、慢悠悠的闲情意趣,进退得当、悠然自得。为挖掘苏州巷子文化,带市民玩转苏州巷子,本微信号推出《百巷苏州》栏目。如果你也爱那一条条窄巷,可投稿到邮箱798520038@qq.com,分享你的走巷经历。

百巷苏州第三十七篇章

—— 刘家浜:这条横巷贵气满满 ——

提起姑苏,总是离不开一个“水”字,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之一,苏州城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些河道静卧千年,至今流淌,而有些却渐渐湮灭在时间洪流中,不见了踪影。

不过,也不是无迹可寻,在临河的一些巷子的名字中,尚可略探其踪迹。吴趋坊的横巷刘家浜,就是这么一条巷子。

刘家浜的“刘”与“浜”

刘家浜东起吴趋坊,西至石塔横街,旧名“徐大船巷”。据清末王謇的《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徐大船巷,又作徐胡桥巷”,因原有徐胡桥在它与吴趋坊交界处吴趋坊上而得名。

在巷子南侧,原有第一直河(学士河)的断头浜,到了民国,这河浜前后淤塞,便填没了。

而这刘家浜的“刘”姓却是从了一位大仁官的姓氏。原来在巷子的18号定光讲寺(民国时期香火极盛,如今已不见踪影)西边,有明代刑部尚书刘缨的宅第。

刘缨任官期间,破冤案,亲百姓,世人无不称誉他清正严明。后人评刘缨:以孝为治,亲亲仁民。心诚保赤,德被海滨。如今在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中,就有他的石刻像。

在刘家浜内,还有三处牌坊,都是以刘缨的功名及官职为名,从东至西依次是尚书坊、进士坊和都宪坊。

如今牌坊已经不见踪影,尚书坊和都宪坊尚存两根坊柱,进士坊只保存下来一根坊柱,且唯有尚书坊还保留有夹石。坊柱极为高大,要高出巷中的屋顶许多,站在底下仰头望去,似乎还能看到刘尚书当年的一二风采。

刘家浜的富豪与才子

谦益堂潘宅

潘宅在刘家浜26号,始建于清代,后由潘姓盐商买下,更名为“潘谦益堂”。 大厅内曾悬有“恩荣”匾额,据说是光绪皇帝所赐。

《金阊区志》中记载,潘家才子潘钟瑞的“香禅精舍”就在刘家浜内,只是不知是否就是此处。潘钟瑞家世良好,属于苏州“贵潘”一脉。他喜好诗词,著作极多,有《奉思录》、《虎阜石刻仅存录》、《苏台麋鹿记》与《庚申噩梦记》等。

申时行故居

申时行是明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万历五年历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一直到位极人臣,是继张居正、张四维后的朝廷首辅。

申家祖上是富商,申时行又位高权重,因此在苏州拥有多处宅院,刘家浜38号的申宅只是其中一处。

尤先甲故居

尤先甲故居位于刘家浜的41号,名为颐寿堂。尤先甲是光绪初年的进士,后来因为父亲逝世,回归故里,不再做官,改为在苏州经商,号称“尤顶富”。

尤先甲热衷公益事业,1890年江南水灾,他不顾辛劳,积极与众乡绅筹集款项,赴灾区发放,后来每遇到灾祸,他都会劝捐放赈,因而得到了清廷奖赏的花翎侍读衔和三代二品封典。

尤先甲还是苏州商务总会一至五届连任总理,对苏州在保障地方治安、发展工商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都颇有贡献。

在这短短两百多米的小巷中,竟汇集了这么多“英雄豪杰”,刘家浜也真的是称得上人杰地灵了。

刘家浜的烟火气

与其他巷子不同的是,刘家浜与吴趋坊相邻,各式早餐店、小吃店林立,巷口处还有一处菜场,人群熙熙攘攘,显得十分热闹。

午后,暑气蒸腾,路边的花草也被晒得蔫头巴脑的,杂货店里的老板开着电风扇呼啦呼啦地吹着,时不时地拿着湿毛巾擦擦汗,跟路过的行人吐槽一句天热。

在这里,到处都透露着亲切的市井烟火气。

逛完刘家浜,还可拐到吴趋坊里吃上一碗泡泡馄饨,结束这趟寻访之旅。

刘家浜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东起吴趋坊,西至石塔横街

第三十五期 | 可以吃的“瓦片”和“柴火”,可能就这条巷子有了!

第三十六期 | 打卡“宝藏”小巷,听你未见过的苏州!

部分资料来自: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