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疫,数字经济的新机会

危机催生变革。

2003年“非典”疫情加速了线上购物人群的扩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则可能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网络游戏、生鲜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济的损失。

在对冲短期掣肘、助力经济复苏方面,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经过此次考验,数字经济的优势更加凸显,或将长远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商业格局。数字经济又该如何实现长足发展?

2月29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召开双周内部研讨线上会议,探讨“疫情冲击下的数字经济发展契机”。


与会专家指出,疫情期间,包括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在内的数字经济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未来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加快,但当前仍存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掣肘。数字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信息保护等问题。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冲击较大
需防范系统性风险

疫情发生后,可以明显看到,数字经济让居民家庭消费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企业数字化替代率不高。尽管工业互联网有所发展,但中国目前的实体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投资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很多生产线,尤其是不少中小企业依然要靠人工运转,所以在人流受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大。

根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利用支付宝数据所做的最新报告《中国个体经营户总量测算与新冠疫情冲击评估》,全国个体经营户总量大致有9776.5万户,涉及2.3亿就业人口,相当于总劳动人口的28.8%,年交易量大概13.1万亿元,相当于社会零售总额的34.4%。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微企业经济体量大,疫情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疫情冲击下,如果一大批中小微企业突然同时出现问题,必然造成失业率提高,从而带来中小银行不良率大幅上升。因此,需要警惕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2月以来,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危机,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但仍有众多小微企业面临着现金流风险。

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相对分散的特征让政府救助变得没那么容易。有专家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找不到支持这些企业的抓手。一方面不了解这些企业在哪、具体经营状况如何,另一方面具体用什么手段支持也需要斟酌。

除了政策救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采取自救措施——找贷款。一位业内人士在会上指出,近期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量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创业者、创始人的申请提额和申请延期还款是去年同期将近12倍之多。

但是,没有抵押物、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往往很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此同时,企业本就面临生存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金融机构不良率攀升。

有银行业内人士披露,春节后(1月25日)到2月中旬期间,某商业银行三日内逾期量大致是上月同期的两倍。据他了解,不少金融机构的逾期率也有所上升,回款率下降,进而导致有效资金投放量减少,整个在线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压力剧增。

到底如何才能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讨论会上,多位专家指出,数字技术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方案。

上述北大报告发现,基于数字技术精准放贷的贷款量每增加1%,疫情冲击减小2.57%;如果一个地区的基于数字技术精准释放的信贷发展水平可以从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到杭州市的发展水平,疫情带来的冲击会减小约51%。

此外,大数据数字技术也让小微企业获得更多贷款成为可能。疫情让宅经济得以爆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线上经济,也意味着正在积累更广泛、更多元、更庞大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对金融机构而言尤为重要,通过数字化图像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评估个人和小微企业的风险。

基于实时交易、行为特征覆盖、机器学习等优势,用大数据替代抵押资产做风控,在预测违约率方面准确率更高,让普惠金融真的成为可能

。此外,即使面对政策冲击或外部因素冲击,大数据的稳定性也更高。

专家指出,中国的数字经济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等领域的一些业务,是相对领先的,在这次疫情期间,这些新业态也比较好地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但是,疫情期间物流中断、人流停顿,数字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对数字经济的积极作用构成了较大制约。

利用大数据创新信贷模式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这次疫情让中小微企业在面临现金流危机的同时,还暴露出另一个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专家指出,这个问题存在多年,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在于授信模式问题。

中小企业普遍不具备规范的财务系统和财务数据,也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方,所以在当前现有的授信审批和风控体系下,特别是大银行这种授信审批和风控体系里面,中小企业很难跨越授信的门槛

。即便是央行采取定向降准、普惠金融放贷考核等很多政策来引导信贷流向,但在目前的授信模式下,也会把一些真正有需求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信贷模式的创新,可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来开展。具体来说,有四个层面:

第一,授信理念和方法层面,可以把过去使用抵押物核贷的方法,改为交易场景画像的核贷。

贷款审批和定价,不再依靠企业财务数据和抵押物,而是根据企业和个人在所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定位以及跟相关方所产生的这种交互的关系,比如用资金流、税务信息等进行画像,通过大数据和大数定律来建一个小微贷款的评分模型,从而识别风险和定价,让这个系统能够自动挖掘客户群和批贷。

第二,在授信审批的执行层面,可以利用大数据的风控技术对授信业务直接审批,或者先做一个系统审批,而对系统没有通过的业务,再转到人工去干预。

一些小额分散的高度标准化的授信业务,也可以做自动化的审批。通过把零售金融和小微金融升级成批发金融,然后去降低它的成本和风险,去提高它的效率和收益。

第三,从成本收益层面看,线上放贷是小微贷款经营和持续发展比较好的出路。

通过对线上放贷和线下小微贷比较发现,线下小微贷综合成本在8%—10%,而通过线上放贷不仅成本低,不良率也不到0.4%。显然,线下小微贷的业务产出比是比线上要低的,所以它内生动力不足,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是不够的。

第四,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种有利于小微企业的授信模式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的创新,最需要的是底层的基础数据库,而底层的基础数据库则需要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网络管理部门等打通藩篱、协同合作,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的客户数据整合到一起,建立大数据库。

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大数据库的信息,按照自身业务产品的需要来细化地使用工商、税务、海关、法院、中央银行征信等信息,然后

通过收集整合分析企业各类经济经营行为和交易信息为企业画像,最后结合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筛选出目标客户群。

从金融层面来讲,数字技术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对银行授信模式科技化、智能化的创新,提供基础;而这些技术如果顺利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诸多难题待解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大考,也将会推进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此次疫情非常好地显示出无接触式交易的价值。病毒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播,疫情期间,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基于网络渠道提供非接触式的金融服务,显得非常重要。

这一点在金融机构业内得到广泛认同。未来,用户对银行认知也会有所改变,无接触、弱感知化的银行服务将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这也会倒逼银行加快运用金融科技改善相关流程,把更多的业务搬到线上,减少用户去网点的频率。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不仅为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还暴露了金融机构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机遇方面来看,疫情让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场景挖掘能力。疫情爆发后,线上问诊需求剧增,有些金融机构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渠道,和合作伙伴共同提供远程医疗、心理咨询和疫情相关的衍生服务,增加用户黏性,扩大了客户的群体。

至于挑战方面,最突出的是远程开户问题。未来如何能在不用人与人见面的情况下开展远程开户,这是下一步要加紧研究的课题。

目前,数字经济整体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尤其是在企业端,数字化升级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对于金融业来说,数字金融不久将成为整个行业的标配,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进程还相对比较慢,而且对原先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如果对银行业进行整体的数字化改造,还面临改造成本比较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对具有在线数据化运营能力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资金或者优惠政策支持,让资金精准滴灌到毛细血管中。此外,还要帮助解决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问题,最终实现对小微群体真正的反哺效应。

发展数字经济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此次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未来发展数字经济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首先,正如上文所述,金融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应用进程,但当前存在着数字化改造成本较高、组织架构变革、业务流程更新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时代,数据隐私和安全是数字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商业机密等问题上的重视程度。

其次,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层面,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在我国的发展都比较不错,未来这些底层技术,会为数字经济搭建一个很好的硬件基础条件,但目前还有一些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开发。

第三,从疫情可以看出,大型网络平台对数字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征信大数据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也涉及到消费者利益保护,尤其是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未来如何监管这些平台,对我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四,数字经济重心下沉,如何跟乡村振兴的战略结合在一起。疫情之下,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如何通过数字经济把线上优势带到农村去,值得思考。此外,有专家估计,受疫情影响,目前大概有70%的农民工还没有返城,大部分也没有劳动收入,未来如何通过数字经济释放更多的劳动力也需要研究。

此外,还有专家分析指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是一个简单的外生变量,而是一个内生变量——疫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长期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内生损害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

应对这种内生的经济冲击,政策需要从四方面下手:


一是加强疫苗研发;

二是让人们明确自己可以获得的治疗技术,早发现早治疗;

三是出台支持数字科技发展的政策,让数字经济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最后才是传统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社保政策等。

(本文作者为CF40研究部鲁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