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看《安家》中龚家花园设计者邬达克,如何从战俘变成“建筑之父”

在电视剧《安家》中,当徐文昌知道龚家花园的设计师是邬达克时,忍不住地发出了一声赞叹:“哇,这可是著名国际建筑大师啊。”

这个名字仿佛一下子就击中了徐文昌的心,他扭头就向房似锦说起邬达克的事迹起来:“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市女三中都听说过吧,都是他的作品。他的这些建筑,和张爱玲小说一样,成为上海独特的血脉。可以说,没有邬达克的上海,文脉就断了一截。”

《安家》视频截图

说这话时,徐文昌的语气里满是崇拜和敬仰。

诚然,如果说张爱玲是上海文学界的传奇,那么邬达克就是上海建筑文化的瑰宝。

邬达克是谁呢?他是怎么样在战俘营中逃脱来到上海闯荡的呢?他在建筑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造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筑大师邬达克的故事吧。

一.邬达克的经历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欧洲建筑最具特色的国家——奥匈帝国。作为在建筑豪门诞生的富二代,他从小就在建筑设计稿中长大。

邬达克(后排左二)一家

9岁,他就开始在父亲公司打零工了。

12岁,他就收到来自他父亲建筑公司的offer,成为正式雇员。

18岁,他已经拿到石匠、木匠、水泥匠的资质,并独立设计了一座教堂。

22岁时,毕业于匈牙利皇家圣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精通6国语言。

年轻时候的邬达克

可是大学毕业后的他,并没有从事建筑师的工作。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立志于参军效力于奥匈帝国陆军他从一个小旗手,升到了中尉,在军队算是平步青云。可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任务中,他被沙俄军队突袭俘获,变成了战俘,更可悲的时,他还在流放的过程中摔断了腿,变成了一个瘸子。

在战俘营时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再一次押运战俘的途中,他成功“越狱”。逃跑到了中苏边境的他向当地人谎称自己是波兰工程师,在那里打工赚钱。

最后他用自己积攒的工资,向一个酒鬼骗半买了一本俄罗斯护照,换上自己的照片和名字,又再一次逃亡,这次,他的目的地是中国上海。

1918年,25岁的邬达克来到了上海。衣衫褴褛饿着肚子的他,站在美国建筑师克利开设的克利洋行的门前,鼓足勇气走了进去。终于在那里寻求一份绘图员的工作,并从事建筑设计。

他原本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赚了足够的钱便回家,可是没有想到这一停留,就是29年。

当时的上海,被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从1840年到1940年里,上海人口增加从40多万增加到400多万,外国人从25人增长到超过6万人。人多了,就需要更多的建筑。同时,上海的经济也飞速增长,在租借地的投资大幅增长。因为这样背景,建筑师大有用武之地。

从1840年到1940年里,上海人口快速

中国自古只有匠人,没有设计师。随着洋行纷纷来到上海,上海的房地产业迎来了它的黄金三十年。而邬达克的建筑才华也得以体现,他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上海建筑业首屈一指的大亨。

1925年,31岁的邬达克在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内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

1932年,邬达克打样行迁至他自己设计的圆明园路209号浸信会大楼顶层801室。

二.邬达克的作品

邬达克一生的作品,几乎都留在了上海。

邬达克在上海建成的作品有54个项目,近119座单体建筑,其中31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1个项目属于区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邬达克的作品涉及众多功能类型和风格,当时国外最新的建筑潮流和最先进的技术总能在他的作品中快速体现。然后这些作品在国际化外衣之下却隐藏着众多地方的烙印,这跟城市自身的特征密不可分。

超过50个项目,100栋单体建筑

邬达克在为克利洋行工作时,项目几乎都是西方业主,古典复兴的风格。1925年,邬达克开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便慢慢承接中国业主的项目。第一个服务的中国业主,就是四行储蓄会1930年后,邬达克服务的中国业主越来越多,建筑的类型和风格也越来越丰富。

1930-1937年间,是邬达克设计的鼎盛时期。他的设计类型很广,有现代的学校、电影院、公寓、医院、工厂等。

邬达克设计类型很广

邬达克主要设计了四个电影院:卡尔登电影院,浙江电影院,辣斐电影院和大光明电影院。

邬达克设计的电影院

邬达克还设计了很多现代化的工厂,比如闸北电厂,上海啤酒厂等

邬达克设计的现代化工厂

当然还有很多高层公寓,武康大楼,爱司公寓,达华公寓等。

邬达克设计的高层公寓

邬达克在上海的作品风格多样,主要有古典复兴风格、地方风格,现代风格以及装饰艺术风格

古典复兴风格的代表是邬达克为中国业主设计的第一个建筑——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立面(建筑的外墙,尤其是正面)和室内都有古典的柱式,采用了日本进口的白色大理石。

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

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代表可以看慕尔堂,室内是尖拱券,立面是火焰窗,用红砖铺砌的墙面,肌理非常丰富。

沐恩堂位于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原名“慕尔堂”

邬达克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合人,更适合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有人评价邬达克建筑设计的国际化外貌下,往往会藏着浓厚的地方烙印。

我们可以下面从几个例子来看看:

市三女中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是中西女塾与圣玛利亚女中合而成的,由美国教会创办。宋氏三姐妹就读过的学校,也是当时上海所有名流富豪的大小姐们就读的学校。

宋氏三姐妹、张爱玲等都曾在此就读

1921年,邬达克参与新校区的建筑设计竞标,一举打败了当时世界著名的设计师墨菲

。他大胆地采用美国学院派哥特风格的精美设计,马上就抓住了欧美校董的心,更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景莲堂主入口上方的三个哥特式尖券窗,白色窗棂,顶部有花瓣装饰,内镶集合图案的彩绘玻璃,为室内带来温暖柔和的光影。尤其当午后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打在新艺术风格的彩色水磨石地板上的时候,那些色彩斑斓的影调,就像梦境一般。


中西女塾景莲堂内景,现为市三女中五四大楼。

这次的机会,让默默无闻的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业一炮而红。

宏恩医院

宏恩医院,现在华东医院10号楼,是一个在上海致富的美国商人匿名捐赠给工商部的。它建于1926年,是邬达克开出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初期代表作品。

立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室内采用了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南向主立面作竖向三段式构图,其东西两翼对称均衡。大楼南立面正中为三角形的拱劵顶,两侧连接它的是带栏杆的女儿墙,三角形拱劵的立面外凸,分层对应设置比例适度的立柱,贯通立面,自下而上地承托着顶部拱劵的底部。建筑的南立面对称地分布着三个突出的立面。

这栋外观全然是西方复古风格的医院主要目的是适应上海,尤其是副热带气候,因为夏天天气太热,住院人数达到六成。

宏恩医院是上海第一个采用了中央空调的医院,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原因。

邬达克女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亲经常为宏恩医院的建设自豪

宏恩医院的设计体现出邬达克严谨扎实的古典主义功底,以及处理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的特殊能力。

大光明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坐落在现今的南京西路黄河路路口,南对人民公园,东邻国际饭店,1933年由邬达克设计重建,这时候他的建筑风格开始转变为完全的现代主义,被后来的学术界称为“现代的装饰艺术派”。

看上去沿洁面非常舒展的影院实际上主入口的门面很窄

看上去沿洁面非常舒展的影院实际上主入口的门面很窄,基地形状像一条鱼,腹部偏宽,头尾偏小。邬达克巧妙地将上下两层的休息厅设计成腰子形,门厅通过两侧直跑楼梯直接连接二楼休息厅。

基地形状像一条扁鱼

大光明电影院充分体现了邬达克“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设计功力。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断,创造了远东地区最大的独一无二的电影院。

国际饭店

曾经有远东第一个高楼的国际饭店坐落在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它建成于1934年。

国际饭店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

国际饭店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不但在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内外。在之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饭店一直雄踞第一高楼的宝座,可以说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出名的杰作了。

在当时,上海被誉为无法建筑高层建筑,因为上海位于海边,是沙土地基,建筑容易沉降,且地下水位高,下挖时,很容易淹水。

可是邬达克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他和其他设计师一起讨论研究,最后决定400根33米木桩做地基,地下室施工时用密闭的钢板维护,为了减轻高楼的重量,国际饭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结构,材料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制造的轻型合金钢,减轻了重量,减低了造价。

国际饭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结构

追求完美的邬达克还经常去工地监工,工地中经常会听到他对工人的大叫:“你信不信我一砖头拍死你。”

绿房子

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坐落在铜仁路西侧、北京西路口的“绿房子”,这幢邬达克完成于1938年的现代风格私人别墅,曾被称之为“远东第一豪宅”。

绿房子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

绿房子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绿色面砖、大面积玻璃,流畅的线条、大阳台、大花园,室内的家具也非常现代。整个房子靠着围墙建造,首层中间架空,形成了车道。南面的居室可以由玻璃门道直通花园,北面很紧凑,是服务区域,当中间嵌入了中式功能,一个佛堂,中式厨房等。

绿房子有中西两套生活设施

绿房子建筑的结构和功能则反映出了房屋主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中西两套生活设施,还是上海第一栋安装电梯的住宅。

关于绿房子,其实还有一段“花边故事”。

一天,有一个大款跑到了邬达克事务所和他说:“我呢,有老婆,有小妾还有老娘,我不喜欢老婆和小妾彼此之间争吵,更不希望他们去吵我的老娘,怎么办啊?

邬达克一拍大腿,说:“没问题,我帮你搞定。我会设计一栋让他们上下自如,并且不会碰面的楼。”

这个大亨,就是颜料大王吴同文。这栋楼,就是绿房子。

这个故事的真假性有待查实,可是吴同文确实非常爱这座“绿房子”。1949年后,他的亲友相继离开大陆,只有他和姨太太坚持住在这座房子里。他曾经说过:“我死也要死在绿房子里。”

没想到果真如此。1966年文革开始后,吴同文和姨太太在“绿房子”里服下安眠药,开煤气自杀了。

三.邬达克的影响

对建筑历史的印象

邬达克一生的作品、一生的灵感都留在了上海。

邬达克的作品除了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曾激励和吸引了不少的后来者前赴后继。

据说在国际饭店建造时,有不少市民都会跑前去观看,其中有一位从苏州来沪的17岁的翩翩少年简直看得入了迷。

每到周末了,他都兴致勃勃地去看国际饭店是如何一层一层建起来的,一边惊叹,一边暗自下定决心要攻读建筑学,

他就是著名的大建筑师贝聿铭,国际饭店的诞生成全了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也是一段难得的佳话。

贝聿铭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对社会对影响

在那个年代,上海非常复杂,黑帮、鸦片馆、绑架活跃。一个城市有大约1500家鸦片馆,上千家的妓院,邬达克却没有设计过任何一家。他痛恨腐败,同情穷人,但是作为商人,偏偏却处于灰色地带。

他不止一次抨击那些自诩为“伟大国家建设者们”,说:“你们只专注于公寓自己和家庭的财务却不是你们的国家”。

二战爆发期间,他积极帮助犹太人,通过派发护照,帮助犹太人在上海获得了安生之处。


后话:

1947年,中国内战爆发,邬达克携妻女离开了中国。

晚年的他,并没有为任何一个业主设计一座房子,潜心研究宗教和考古。直到1958年10月26日,他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我没有办法提高自己,他们的赞美对于我来说,都甚少有帮助”。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他只和自己的内心比赛,他是一个存粹爱建筑的人。

有人说,是邬达克成就了摩登时尚的上海,但我更愿相信,在邬达克的心里,一定也感谢这座包容性的大城市成就了他。

有邬达克的上海,是摩登的;有上海的邬达克,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