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小汤山的前世今生:力挽狂澜,今日再现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全国数个"小汤山模式"医院正在紧急施工,一时间,小汤山,这个曾经寄托了全国希望、力挽狂澜的地方,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

时间回到2003年,SARS在全国蔓延,病毒肆虐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4月20日,是非典的一个转折点。在北京,官宣确诊病例从前一天的37例猛增至339例。当时,重点疫区的患者朝不保夕,一时间流言四起,恐怖的氛围悄然降临。

面对疫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关门的三甲医院,在付出了近百例医护人员感染、隔离封院的代价后,悲壮地退出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当时的北京,大街上静得让人害怕。

4月23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临危受命,市政府负责建设,解放军负责管理,北京六大建设集团全部上阵,抽调约4000人和500多台机械设备进场施工,要求全天不间断。时间紧迫,重担落在总建筑师黄锡璆的身上,顶着巨大的压力,他连夜画出了总设计图手稿。

4月24日一早,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一同进入工地,24小时接力,边设计、边画图、边施工。七天七夜,即使风雨交加,也没有阻拦施工的进程。

4月30日工程通过验收,可以交付使用。下午6点,驻守军方发出戒严令,所有施工人员撤出了工地,军方正式接管。先期到达的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等7支医疗队伍共339名医护人员正式进入小汤山医院。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张雁灵,被任命为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张雁灵召开了"小汤山非典医院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明确指出摆在小汤山医院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没有完成任务,只能选择带着耻辱走出去;二是发生大范围感染,都死在小汤山;最后一条路是病人有效救治,医护人员零感染。此时外面大雨倾盆,只见他把桌子一拍,"我们走第三条路!"

5月1日小汤山正式启用,首批156名患者入院,疫情的防治迎来了最重要的转折点!

但是,这所新型的传染病医院,在遭受了疫情疯狂肆虐、有如惊弓之鸟的群众眼里,无疑是未知而恐怖的存在。5月5日,全国各地114所军队医院的1200名医护人员分三批悉数抵达。

5月1日到19日,医院共接收了13批680名患者。然而,虽然医疗力量不断得到充实,群众的不解却没有随之消除。但是,随着第一批患者出院,所有的流言不攻自破!这些患者,击碎了谣言,也让小汤山医院成为了抗击非典的定海神针。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的最后一批18名病人康复出院,至此,全院共收治北京市60家医院转入的确诊病人680名。同时,医护人员零感染,更使小汤山医院创下传染病救治史上的一个奇迹!

6月21日,庆功会在北京召开,所有防治人员的辛酸与欣喜都在泪水中倾泻而出,那是一个动情的时刻,也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时刻。

在此,对全国各地在非典防治中奋战过的医务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无私付出保障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感谢疫区前线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为我们记录下这一幕幕历史,保留下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让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今,面对疫情,群众眼中已不再有恐惧,正是因为,我们赢过;

此时,新冠来袭,各地建起自己的小汤山,鉴往知来,我们,依旧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