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为了村民“不惜财”——记新乡县朗公庙镇东荆楼村党支部书记刘习合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孟永凯 通讯员 魏国武

“俺不太会说话,只会干活啊!”9月12日,在新乡县朗公庙镇东荆楼村见到刘习合时,面对记者,内向寡言的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前些日子换届,2800张有效选票,刘书记获得了2300多票,再次当选了我们村的村委会主任,并且同样以高票当选了村支书,在俺村里,谁都没他有威望!”东荆楼村党支部委员刘庆计在一旁介绍起了刘习合的“光荣往事”。

2008年以前,刘习合在新乡承包工地干建筑,收入颇丰,也算得上村里的“成功人士”。后经乡亲们的劝说,怀揣着对家乡的惦念,刘习合放弃了新乡的一切,回到家乡干起了“低收入”的村委会主任,这一干就是十年。“刚回来时,孩子他妈气得都不让俺喝糊涂,现在还会埋怨俺,要是不回来干这,手头咋会这么紧!”刘习合乐呵呵地说,“但俺不觉得后悔啊,现在村里变化这么大,可比多挣那几个钱有意思多了。”

在东荆楼村,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养羊场,100多只小羊正“咩咩”叫着吃草。这个养羊场是贫困户贺前远办起来的,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五,他还专门注册了个公司,名字就叫:老五养羊场。卖羊能挣钱,白花花的小羊是贺前远和妻子最大的希望,小羊无论在干啥,贺前远看着都是高兴的。但这一天,贺前远却愁眉不展,直到在羊场见到了刘习合。

天气渐凉。贺前远开始为小羊准备过冬的草料,但拉草料的车却被羊场外面的一根高压电线杆的接线拦住了。“俺也不敢随便剪了这线,叫大车把草料拉来就是图个方便,没想到这还成了麻烦事儿!”见到来看自己的刘习合,贺前远一股脑儿把苦水倒了出来。刘习合安慰了贺前远几句后,便打起了电话。“请明天一定派人过来,有啥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他斩钉截铁地说道。

类似这样的事情,刘习合处理的次数数不清,不管是大事小事,刘习合都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不仅办得好,而且办得快。前些年刚回到村里时,刘习合用积蓄买了一辆轿车,没想到成了村里的“救护车”。

“那时候有车的村民还很少,有啥紧急情况就爱给我打电话,最多的就是借车送病人。”刘习合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借完车非要给我加油,我都拒绝了,这人命关天的事儿,我这是在做好事啊,在乎那几个油钱干啥。”

在东荆楼村委会的楼前,有一个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舞台、路灯、音响设备一应俱全,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个堆满垃圾、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水沟。“这个广场是在2016年11月30日建成的,那天是俺55岁的生日,真觉得这就是俺和东荆楼的缘分啊!”刘习合一脸的幸福。

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刘习合从一个“只认钱”的包工头变成了一个“不惜钱”的村干部,而东荆楼村,也从一个贫困村“变身”成了文明村,还成为新乡县朗公庙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60亩的西红柿大棚马上就要建起来了,村里也越来越有钱了,当时选择回来是正确的,那时候发的只是小财,现在俺发的可是‘大财’,这财不是谁都能发的!”刘习合高兴地对身边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