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他们在背后负重前行

日前,北京双胞胎姐妹在青岛海边遇难一事引发多方关注。原因有其母的疏忽大意,也有姐妹俩对危险的预估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们所在海滩并非正规浴场,没有专业救生人员值守。

现在正值暑期,不少家庭带孩子外出游山玩水,或去游乐场戏耍。在这些场所,都有哪些潜在风险?又怎样防止意外伤害发生?记者为此采访了各行业救援一线的专业人士,其中有泳池救生员,有消防队员,有游乐设施安全员。在各种危急关头,他们都可谓游客生命的守护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忠告,警示人们如何珍爱生命,远离险情。愿类似双胞胎姐妹那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游会贯通

守护者的忠告

1.别管水性有多么好,都不要去矿坑、野湖游泳。

2.在下水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以防抽筋。

3.带着孩子游泳,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

山红,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救生主管,平均每天与水接触的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2005年工作至今已经有13年时间。“其实游泳早在2013年就被列为国家首批高危运动。”山红介绍,之所以会将游泳列为高危项目,主要是因为出现的安全事故甚至死亡事故相对较多。

“要命”的打闹

上着鲜艳的橙色上衣,下着标注着“救生员”字样的红色短裤,赤脚走在游泳池边,说他是游泳馆内最鲜亮的人,一点不为过。初见山红,他正吹着挂在胸前的哨子,警示着泳池边打闹的游客。

从建馆就在这里工作的山红,已经把泳池当成第二个家。“这毕竟是一项休闲活动,在这上面丢了命就太得不偿失了。”山红对待这份工作极其谨慎,整个采访在泳池边的办公室进行,隔着透明玻璃,山红的眼睛几乎没离开过泳池。“游泳就怕遇到自以为是的游客,以为水性好就能教孩子,以为互相泼个水就很浪漫,这些人在游泳馆里都是特别关照对象。”

游泳馆入口贴有游泳注意事项和安全告示,但又有多少人认真看过这些内容呢?“安全告示会提醒‘严禁在泳池范围内相互追逐,不得跳水’等,但孩子在池边或水中嬉戏打闹的情况也难以避免,有些家长也喜欢与孩子在水中互动。之前就听同行讲过,一家三口去游泳,孩子不会游泳,带着游泳圈在浅水区玩,父亲逗他玩,就向他泼水,孩子在水里挣扎着想要还击,就滑出了游泳圈,紧接着就呛了水。孩子父亲却没有发现状况,还在旁边说笑,一旁的救护见状赶忙将孩子捞起,此时孩子的小脸已经憋红。”山红继续说道,“孩子年龄尚小,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你一个不经意的泼水姿势,这次也许没事,很难保证孩子下次与朋友来玩时不会效仿。”

山红强调,很多家长认为,孩子1米5,在1米2的浅水区不会被淹。其实不然,人的确有可能在低于自己身高的泳池内溺亡,水性差的人如果没有站稳,加上恐惧,就容易出事。游泳池内设有浮标,一旦发生呛水、抽筋等状况,要以最快的时间靠近浮标或者池壁。“呛水后,千万不能在原地不动,否则两三分钟就有可能溺亡。”

30厘米的水情

“当时考救生员证时,就是因为喜欢游泳,觉得能成为职业也不错,但是真正成为职业,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身份。”山红回忆道,自己第一次将心肺复苏用于抢救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是某年初秋的济南,气温有些凉爽,山红照旧一早到护城河游上一遭。“感觉水温有点低,适应了一下才敢下水。”山红回忆,现场来游泳的都是些老朋友,老毛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善水性,每次都是陪爱人来,他游个200米就上岸打拳。一切都如往常一样,老毛下水游泳,而这200米却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距离。尽管山红将老毛救上岸,并进行心脏复苏,但老毛仍因突发心梗而离去。

“这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救护的意义,也意识到去正规场馆游泳的重要性。”山红讲,在那之后,无论是科普宣教,还是宣传片拍摄,他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他坚信只有苦口婆心地推广,去矿坑、野湖游泳的人才会越来越少。

山红说,按照水情,水面下30厘米左右视力可见,30厘米以下水情变得复杂,可能存在钢筋、水草、淤泥等不可见的危险。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也会越来越低,游泳时很容易造成手脚抽筋,如果没有及时救援,就会发生溺亡事故。面对这种情况,山红介绍,第一要及时呼喊,发现别人有危险,我们第一时间是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第二就近取材,比如说把几个饮料瓶倒空再拧紧,然后放进书包扔给落水者。第三及时报警,寻求更多人帮助。

游泳的第一步

“我们在游泳馆游泳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消耗,要知道在水中一个划水的动作,负重是在地面上的8倍。”山红强调,有些来游泳的顾客,喜欢一进馆内,先游个两三趟过过瘾,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特别是一些长时间没有游泳的顾客更是万万不可。

山红就曾及时制止了一位过劳游的顾客。那天,30岁的小刘带着外甥来游泳,身强体壮的他,当着外甥的面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游泳技术,50米长的游泳池,一口气游了两个来回。上岸时,小刘明显感觉到劳累,有低血糖的反应,就坐在池边休息。山红于是建议他不要再游了,尽早去医院检查,但是小刘觉得稍微歇歇就好,就这样,山红守在小刘身边,及时观测他的情况。见小刘症状半小时都未减轻,便联系了其家人,并呼叫120急救车把他送往附近的医院。事后山红才了解到,小刘是心梗前兆,而在这之前他并没有任何既往病史。山红也表示因这件事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在工作中再遭遇类似事件,处理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多年的救护经历,让山红意识到充分热身才是游泳的第一步,“没准备好,就不要下水!”并建议游泳前穿戴好游泳圈、浮漂等浮体物品,尤其是带孩子来游泳的家长,更应为孩子准备好防护装备,并在游泳时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值得提醒的是,游泳前忌空腹或过饱,在餐后一个小时下水为宜;游泳前不要喝酒,否则可能会痉挛。初学者在水中一次性游泳时间不宜过长,15分钟为宜,否则可能会腰疼;有一定游泳基础和体能储备的游泳者如想减肥,可连续游泳40分钟以上。

山路十八弯

守护者的忠告

1.请务必在天黑前下山,山上的夜危机重重。

2.若无户外攀登经验,勿盲目跟随他人登山。

3.一定要走正常路线,别求刺激开辟新路线。

虽然天气炎热,但仍有不少驴友喜欢进行户外活动;加上正值暑期旅游旺季,登山成为很多人的出游项目。不过其中同样也暗藏诸多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工作在一线的消防救援人员,希望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珍爱生命,别再步入“歧途”。

不让人省心的驴友

王宝泗今年54岁,是一位职校老师,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2009年,他跟着蓝天救援队参与了一起户外救援。“同样是热爱户外运动,为什么别人也能做公益?”之后,王宝泗和圈里几位好友成立公益志愿者组织泰山救援队,至今已参与上千次任务,救助省内外登山爱好者千余人。泰山救援队实行24小时待命守护,只要收到求救信息,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提供搜索救援。

泰山巴山沟又名“梯子沟”,因有五处人工木梯辅助穿行而得名,近年被驴友们发现并热捧。就在7月29日,6名驴友在攀爬巴山沟时发生意外,1人坠崖。接到求助信息后,王宝泗立即组织队员进山,加上消防队员总计三十多人,经过9个小时的搜救,最终成功将腿部受伤的驴友救出。王宝泗告诉记者,大部分登山事故都是由于登山者缺少户外经验而导致的,“很多人并没有户外攀登经验,盲目跟随他人登山,很容易出现意外。”

王宝泗还提起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救援经历。有一次晚上八点多,泰山救援队接到6名南京和济南户外登山爱好者在泰山迷路的求救信息,近30名队员紧急集合,在王宝泗的组织下,携带手台、头灯等夜间救援装备和高热量食品、热水等前往搜救地区。经过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克服夜间搜救的种种困难,至次日凌晨4:00,安全将迷路驴友带回安全地区。

“很多事故都是因登山者迷路所致。”据王宝泗回忆,还有一年冬天,3名大学生在攀爬泰山时,一路只顾欣赏沿途风景,耽误了下山时间,从傲徕峰下山的路上迷了路。晚上九点多接到求救电话后,王宝泗组织13名队员组成3个梯队上山救援。经过一次次沟通和修正线路,第一梯队成功锁定3名大学生被困的位置。“救援队员从青桐涧沟底,一路向上攀爬,大约40分钟后,与被困学生会合,3名大学生倒是没有受伤,被困在傲徕峰附近的一个山峰上。救援队员给他们补充了热水和面包,简单休整后,与他们一同下山。”

但由于天黑路滑,山路陡峭,一名女生体力逐渐出现透支,在冰雪覆盖的区域,只能手脚并用,导致整体下山的速度变慢,行走比较艰难。“当来到扇子崖附近时,等候的第二梯队已经搭好人梯。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次日凌晨3点,被困的3名大学生和所有救援人员才一起安全到达山脚。”

“好在有惊无险,其实我们每个队员手里,都攥着一把汗。”王宝泗表示,每次救援,都会提醒队员要格外小心谨慎,每当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他和团队都会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不走寻常路”的教训

孟宪飞今年30岁,2006年入伍成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大队一名消防员,2016年调进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盖家沟中队,并担任队长。因为是24小时值班制,除了周末有一天时间可以回家外,其他时间和队员们都要坚守岗位,如遇紧急情况,周末有时也需待岗。“因为孩子小,我回家后孩子都不认识我了。”对于家庭,孟宪飞一直心存愧疚,但家人在工作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选择这个职业,家人都很支持我,每次成功救援,都会很有成就感。”

据孟宪飞介绍,在盖家沟中队工作的这两年,每年都会接到一二十起因爬华山受伤的警报。8月8日,一名晨练的游客不慎滑倒摔伤,急需救助。盖家沟中队收到报警信息后,迅速集合救援人员上山,“救援队由八到九人组成,驾驶员负责看护车辆、运送救援器材,指挥员、通讯员、战斗员会携带担架、绳索等器材上山。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利用担架、绳索把被困人员固定好,在做足安全措施后将其抬至山下。”孟宪飞在现场了解到,这名游客从后山上山,没有走正规上山路线,这才发生了意外,导致头部、胳膊摔伤,并有多处骨折。“那天总体上还算比较顺利。在运送游客下山经过滚石沟时,救援人员都非常注意,因为那个地方比较陡,要保证游客不被二次伤害,所以只能慢慢地走,虽然华山不高,但下山还是花了2个多小时。”

“华山离市区近,知名度高,不少济南市民都喜欢来这里玩。不过后山地形复杂,乱石、灌木较多,容易遮挡视线,近一周时间内就已发生两起这类事故。”据孟宪飞介绍,除了不走常规路线容易出事外,游客在下山途中因雨雾天台阶湿滑、导致摔伤的事故也不在少数,“外出登山要提前看好天气预报,在阴雨天气不建议爬山。”

此外,在登山过程中,发生事故占比最高的要数中老年人,“很多人在登山途中因太疲劳容易出现摔倒、腿抽筋等状况,因为山上山下有温差,夏季还容易出现中暑、感冒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若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能进行高强度运动的病症,建议不要攀爬。”孟宪飞告诉记者。

不敢有故事的工作

守护者的忠告

1.不少游乐设施都对孩子年龄和身高有要求,要仔细看使用说明。

2.尽量给孩子穿简单衣物。如果穿帽衫、长裙、大摆裙等,会增加危险指数。

3.游乐场里游客较多,一定要时刻和孩子保持联系,谨防孩子走失。

过山车、摩天轮、大摆锤……在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方特东方神画、泉城公园、动物园等景区,这些冷冰冰的钢铁“巨兽”安全地载着游客上天入地。这一切的背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设备安全员的细微工作。

在采访中,不少安全员都表示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保证不出问题。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他们才算合格的安全员。

单调的“良心活儿”

孟健担任游乐设备安全员已三年,对这项工作感触颇深,“除了责任心,还是要细致入微,这样才能避免发生意外。”在他看来,安全员不仅仅是一项看上去冷冰冰的工作,更是游客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孟健是济南方特东方神画七彩班组项目负责人,同时负责设备安全。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说实话挺单调的,可咱干的是良心活儿,游客来这儿玩就是图个高兴,咱不能让人家磕着摔着。”

身为设备安全员,孟健每天几乎7点20就要到达工作岗位,换上工作服,对游乐设施进行常规的安全检测。“早检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利用开园之前的两个小时,对游乐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这些包括但不仅限于座椅的安全、紧固和设备的保养。”孟健说。

据孟健介绍,园内的游乐项目可以根据安全系数分类,例如过山车、翻转类的项目危险系数较高,因此需要重点检测。另外,对游乐设施的检测不仅分早检晚检,还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探伤。比如翻转式木质过山车因为惊险刺激,是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之一。对于这个游乐项目,安全员们每天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关照”。

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孟健介绍,木质过山车的日检项目就有九大项,而每个大项下面,又有多个小项。让人惊讶的是,安全员除了要检查过山车的链轮、轴承、刹车等地方外,还要检查轨道,也就意味着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佩戴安全装备,顺着过山车的轨道走一遍。“其实这也没什么,就跟电工要爬电线杆检修电路一样。要仔细观察轨道,看看有没有螺丝松动,通过敲击的声音,判断有没有异常情况。”孟健的语气有些风轻云淡,但庄重之情却显露无遗。

在谈到担任安全员三年有无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时,孟健想了想告诉记者,“还真没有。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只有不出任何问题,我们才算是合格的安全员。”

“放暑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长带领下来园里游玩。但放松的只是孩子,家长则要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以免发生意外。”虽然没有经历过安全事故,但孟健经常关注国内外跟游乐场安全相关的新闻,“前几天深圳有个新闻,有个女士带着3岁多的宝宝在公园坐亲子转盘玩耍,一个10岁大的孩子突然大力转动游戏转盘,导致宝宝摔下座位,眉头处受伤。我想提醒的是,在玩乐过程中,家长应随时待在孩子身边,并且在孩子玩器材前,要仔细检查设备的卫生情况与安全性。”

闲不住的眼睛

有着十多年安全员工作经历的刘先生对安全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哪怕是看似没有什么危险的摩天轮,在检修时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游乐设施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关系到游客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刘先生曾在某公园游乐场担任安全员。在每个工作日,他都会早早地来到工作地点,先是认真检查摩天轮的传动机、电器件等部件,然后再让摩天轮空转上两圈,仔细听有没有异常响动。“往往这一套必经的程序下来就得40多分钟,只有确定一切正常后,才会为游客放行。”

当游客进入摩天轮乘坐舱后,刘先生还需要仔细地为每一个乘坐舱锁上两道门,然后才按下启动按钮。“别看我们这些工作似乎很简单,但都是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来做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检查清楚,不确定是否安全就不能让游客上去,不敢有丝毫马虎。”

“遨游太空”是很多游乐场的必备项目。虽然玩一次只有短短3分钟时间,但游客总是排着队等候。这个则要求安全员坐在驾驶台上,一脸紧张地来回扫描每一位游客的表情和动作,只要有乘客看起来不对劲,或者有人大声喊停,就要马上把机器停下来。对于安全员来说,项目一旦转起来,眼睛和耳朵就不能闲着。

刘先生告诉记者,在工作中确实遇到过一次险情,“曾经有一项游乐设备在提升阶段突然停了下来,游客有些慌乱,多亏了安全员立即启动急停装置,并快速疏散游客,才没造成更多的恐慌。”他表示,对于安全员来说,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故,“虽然没有出现伤亡,但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安全事故了。”

在采访的最后,刘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也没必要担惊受怕,只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修,游乐设施基本都不会出问题。”相对于“天灾”,刘先生希望游客更要注意“人祸”,“游乐园里人很多,家长尤其要看好孩子,别因拥挤或自己玩手机而丢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