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中小学语文怎么教,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看三位一线老师怎么说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公开讲过,语文重要,是因为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它对学生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重要,就是阅读重要,不仅要读有用之书,还要“多读无用之书”。正是那些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常常对我们养成人生经验、提升文化品位有着更大的帮助。

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教语文,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获得“全人教育奖”提名奖的来自深圳市如意小学的胡红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春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周益民三位老师怎么说。

周益民:通过民间文学文化构建诗化语文

周益民打小就是个“书迷”,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爱读书的念头就像沟边的野草,在他的心中疯长。每天每日,他像一头饿昏的困兽,焦渴地寻找着书源,逮着什么读什么,只要有字就行,哪怕是包装物品的旧报纸。

从看书到教书再到写书,周益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独到的阅读体验、感悟对其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手不释卷,受益匪浅,他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深知童心永存的重要性。所以在其教学中也非常重视阅读。2004年9月,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周益民任中心主任,在学校各班开设“班级读书会”,每学期选定一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共读书,深入研读,然后在班级内分享、交流,最终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

周益民着眼“母语、儿童、文化”的整体建构,践行“诗化语文”的主张。近年来,他的一大突破,是将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引入语文学习领域,让现代疏离田园的孩子嗅到泥土的芳香。在他看来,这是母语学习的源头。

“诗化语文”是什么?周益民说“诗化”的“诗”是一种喻指。“诗化”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也不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像诗一样美。

“诗化”实质是审美化,“诗化语文”的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诗化语文,就是让语文向审美回归,正如周益民所说,这是语文回归的应有情怀。

他向来以为,任何一种教学追求,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儿童个体初始阶段的语言是非符号、非逻辑的,因而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所具有的这种文化特质正是“诗化语文”存在的意义。

他特别着力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此外还用了画面——组织学生一同贴画,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再现当时的场景。就这样,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诗化语文”正是遵循审美教育的要义,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感性的把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且满足于对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和显明,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笼统的理解、泛泛而论的状态,止于主题思想、人物精神条条的记忆背诵,枯燥乏味。“诗化语文”力图克服这一弊端,从共性走向个性,从理性走向感性,因而语文中人物的呈现、事件的展开更具体、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

“诗化语文”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描绘形象化的意境,营造一种整体意蕴,进而逐步提升到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境界。从某种角度看,语文诗化应该是审美教育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周益民携带着自身的成长经验,以他对儿童和语文的理解,近几年他一直致力于民间语文课程建设,行走于一条独特深刻的语文教学与儿童阅读推广道路。

他开发一系列课例,如颠倒歌、绕口令、摇篮曲、谜语、巧女故事、神话等,深受小朋友欢迎,同时以敏锐的触角填补了当下语文课程所欠缺的一个领域。他的理念与实践弥补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不足。

他被誉为“民间文学文化的点灯人”。他说:“在中低年级,民间文学的阅读目标最主要的定位在故事(歌谣)自身,能够讲出、诵唱,甚至是喜欢,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随着年级增高,在这一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关照故事(歌谣)背后的文化语境。这也就是我常常将低年级甚至学龄前儿童诵读的童谣放至高年级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这个思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当简练合用的:诵读与讲述,分别适用于韵语体歌谣、散文体故事等,这是两种基本的演练方式,借以真实地还原作品的原生态语境特点。

此外,周益民在小学高年级段,逐渐提高演练与欣赏浸润的要求,选用的主要方式有:作品形式的赏析、文化意象的揣摩、对不同民族的相同题材作品内容的比较、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特色的比照等。

由此,在他的课程设计中,有这样的几个“硬”指标:

第一,每一课(均在一小时以内),都印发使用数则至十数则精选的相关民间文学作品,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诵读讲述和品味欣赏;

第二,学习每一种民间文学类别,都传授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相关语文知识、其他常识,还有用于语文技能训练的操作性知识;

第三,课上,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占据中心位置,包括自读、商讨、问答、朗读、诠释、动笔编写等多种形式,教师的“教”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学”之上;

第四,几乎所有案例,都实现了承前启后的开放式教学,即:授课伊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潜在的相关积累(如儿时听过的摇篮曲、说过的颠倒歌、背诵过的月亮谣、讲过的老故事等),做足“唤醒”的功课,而结束本课时激发趣味,为课下学生主动完成后续演练,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去学语文、用语文、涵育文化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周益民的课程有这些特点:

首先,信息量比较大,有思想的震撼力和语言张力;

其次,课程呈现、渗透富有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习积累价值的经典语料

第三,执教者用爱来呼唤爱,给予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学情境、诗化语文。

这样的民间文学课程,这样的上法,处处体现了周益民在课程设置上的独运匠心。

胡红梅:生长在学校、家庭、社区的阅读树

“同学们认为,在小鹿斑比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妈妈”

“鹿王”

“猎人”……

“这些人物当中,你认为谁对斑比的成长影响最大?请观点相同的同学坐在一起,然后告诉老师为什么。”

如意小学的国学园里,胡红梅正在给四年级的孩子上阅读课,五十个孩子围坐在胡红梅身边,一起分享《小鹿斑比》的故事。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和投入,在胡红梅的层层引导下,争相回答。

走进胡红梅的办公室,仿若置身一座小型图书馆。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她的办公室随意借阅。随时、随地、随性读书是她的阅读关键词。比起分辨专业书和“闲书”,她更在乎的是读的书能否参与自己的精神构造。

胡红梅看到了阅读的力量:阅读,是一件能够让教育、让生活、让家庭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情;阅读,是孩子一生的根基,抓住这个根,孩子一定不会走歪。胡红梅认定,阅读,将是自己终其一生要专注的事业。胡红梅认为,在了解学校学情的基础上,做儿童阅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多读书,将阅读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宏观层面,胡红梅确定了“三年泛读+三年精读”的六年在校阅读计划。

三年泛读时间,师生共读100本经典好书。为了让老师们有阅读教学的抓手,胡红梅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独立编撰完成了一到六年级师生共读校本教材。凡是校本教材里推荐的共读书目,胡红梅都让学校图书馆备齐60本,人手一本是共读的前提。

三年精读时间,分级分主题设计师生共读书目,每本精读的书分为“阅读能力”、“阅读分享”、“思维导图”、“创意写作”四个部分,每本书用时一个月精读。

在中观层面开展“七彩阅读”,践行儿童阅读落实。

关于“七彩阅读”,胡红梅说自己取名时觉得“七彩”象征着童年彩虹般的快乐时光,希望孩子们能从阅读中收获快乐。另外,“七彩”也代表了七个具体的阅读活动:金色的晨光默读、橙色的日有所诵、绿色的快乐吟诵、青色的写字修身、蓝色的分级阅读、紫色的国学课堂和红色的多元评价。七个活动贯穿孩子们校园生活的每一天,真正让阅读融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在微观层面,通过“种子班级+阅芽班级”,培养种子教师扎根。

“不舞云端,贴地而行”,胡红梅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每个年级,胡红梅会带一个班的阅读课,这六个班作为种子班级,开展“阅读树”课程,带领孩子们深度阅读。种子班级也是培养种子教师,也就是胡红梅儿童阅读工作室成员的阵地,通过培育,将阅读课程传播到区内其他学校。与种子班级配套的阅芽班级采用师生共读共写校本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由各班语文老师兼任阅读老师。种子班级和阅芽班级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成为如意小学儿童阅读课程体系的最主要特质。

凭借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如意小学用四年的时间跃居成深圳市阅读推广名校,今年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孩子们的成绩也有了质的提高。胡红梅儿童阅读工作室的影响超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成为全国性的阅读交流平台,这里每天都有新的阅读智慧生发,每天都有老师获得新的启迪。

作为儿童阅读推广人,多年来,胡红梅带领工作室的成员践行公益阅读推广,她坚持与儿童阅读馆实施“我给孩子讲故事”公益阅读计划;为民办学校做“悦读童年”种子教师公益培训;联系公益组织,努力实施“梦想书屋”项目,坚持为广东、江西等省的偏远地区做公益培训,并为8所偏远学校配送优质图书3万册……

谈及自己的教育理想,胡红梅说:“我想让情怀落地,让美好发生,让我们的孩子在整个童年的生活当中,看到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一寸一寸地绽放,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周春梅:“点燃”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和精神谱系

周春梅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每日手不释卷,读书是她的生活方式。在周春梅眼中,阅读应当是随性自然的。她喜欢这样形容一种理想的阅读:“如同树的生长”。在阅读中,生命的根基深入土壤,枝叶则朝着自由的天空舒展。

回顾她这些年的阅读,有一些词可作为关键词,构成她自己生命的根基:美丽的诗性、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坚忍正直的品格、健全的理性。至于如何阅读经典,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拿起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进心里去。

教学中,周春梅有一个习惯:带学生看一本书中的某个片段后,会顺便推荐一下这本书。像这样由一个具体的片段进入荐书环节,周春梅觉得比空谈阅读的益处更好。“谈论读书,不如直接读书”。老师直接摘取一枝一叶,让学生看到它的青翠美丽,TA可能会很迷恋,然后可能就忍不住去看看那棵树、那片树林、树林所在的广袤的原野,原野上的天空……会由一个片段走向一本书,再到一个作家,一个主题,再走向相关的另一些作家,另一些作品……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和精神谱系

周春梅的内心时刻充盈着为人师的幸福和对学生的博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上天赐给我们这样的幸运,可以陪伴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过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见证他们的成长,也和他们一起追求心灵的成长、完整,一同追寻永恒的青春与梦想。我们不断成熟,却又永远年轻。”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周春梅也不会刻意掩饰什么,并和同学们说。

周春梅觉得老师一定心胸要更开阔,或者说眼里看到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人”。“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这样的‘点燃’?点燃学生,也点亮我们教师自己。教师多有这样的体会:看见学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样明亮起来,就会感觉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了,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幸福,难以言喻。”

著名特级教师、杂文家吴非有一段精彩的总结:“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他们沉浸于想象和探索中,徜徉于惊奇和思考中,不把学习看成一段距离的“赛跑”,当然也就无所谓“起跑线”,学习也就没有“终点”。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学校之外还有更大的学校,走出教室之后处处都有课堂,学习仍在继续,人生不会下课。”

这是周春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她相信的教育常识,她将一直在这间辽阔的教室里,也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