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山旅临汾,第十二站,汾西县——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因地处汾水西岸而得名。汾西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祥地之一,据“勍香遗址”、“古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西一带就有人类活动。汾西于北齐置县,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清代民居等。

师家大院

在三晋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中,祁县的乔家大院与灵石的王家大院已成为“晋商文化”的宝贵遗迹和缩影。近来在晋南又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师家大院,这就是汾西县师家沟清代民居群。“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这是清末游人对师家沟清代民居群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的高度赞赏。

师家大院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的僧念镇师家沟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运路5公里。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创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与乔、王两家大院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建筑特点巧妙结合。放眼望去,建筑群依山就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自然布局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统呈阶梯形状,真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

师家沟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连的两个台地上,总体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组合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结合地形的变化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一些与四合院组合的三合院和立体组合的二层多进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组合以封闭对称式平面为特征,宅门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宅门西向,同北方传统四合院中将宅门置于东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体现了汾西地区民宅的特点。在总体布局中有着防御特点,整个宅院除通过共同的交通通道联系外,还在各个院落间用较为隐蔽的踏道、侧门、隧道、甚至设在窑洞中的暗洞相互贯通。

师家大院最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现存的门楼、槎廊、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门额、门匾、木刻牌匾153处,砖刻牌匾47处,字迹功力深厚,刚劲有力,尤其是“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白家风”等牌匾,风格独特,神韵非凡,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精品。

以“寿”字图为主的窗花隔扇图案108种,据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种生意,一是表示山西的108个县。其雕刻之细腻,工艺之精美,匠心独运,立意动人。师家大院民居建筑群,规模之大,设计之独特,集砖雕、木雕、石刻艺术为一体,为我国古建民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鼎盛时师家的店铺、钱庄,北抵太原、北京,南达洛阳、开封、湖南湘乡,西至西安、米脂,师家一度成为我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不过,真正使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三晋第一村”。2006年5月,师家沟古建筑群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观音阁

原名“兴源寺”,位于汾西县城北10公里的李安庄村,始建于唐代,现存均为明清建筑。观音阁依山势而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各有传奇。

前院正面“宝阁”,正塑观音,端坐莲台。结构严谨、古朴、浑厚,造形美观,玲珑别致。中院砖窑3孔,两窑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窑龙泉水顺石灰岩层哗哗流出,清澈甘甜,能治百病。后院为四合院落,楼上雕有“灵泉宝阁”四字,檐下砖雕“神洞”门额。“神洞”石灰岩自然生成,天地平广,高丈余,深无测,洞内风声呼呼作响,神话传说是通往五台山的隧道,门口对联曰:“观音神洞八百里,五台北峰正对门。”

追封吉天英碑

位于汾西县城东门外,是吉祥之子吉天英、吉天益、吉天弼立石记载朝廷追封吉天英两代先人的缘由及其父吉祥生平之碑。

碑为青石质,璃首,龟跌,通高2.80米,首高0.70米,跌高0.50米,碑身宽0.91米,厚0.35米,元至治二年 (1322年)立石。碑阳额题篆书“大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冯翊郡侯吉公墓碑铭”,首题“大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冯翊郡侯吉公墓碑铭并序”。碑文楷书碑阳23行,漫行54字。碑阴额篆“口口吉氏谱系之图”,正义9行,380字。记录古氏族谱。赵孟頫撰文并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