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袁嘉权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读出课文应有的感情呢?

一、读正确、流利是前提

“三分诗,七分读。”要想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必须在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住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表达出来。而把课文用普通话读正确和流利是第一位的。发音要准,咬字要清,断句要当,这几点落实到一篇课文中不是三两遍就能做到的。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每一遍都应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教师必须有朗读的功夫

要想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教师必须要在备课时反复朗读课文,站在成人的角度,站在编者的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实情感。不同的教师,性别不同,文学底蕴不同,经历不同,情感世界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揣摩怎样读好课文。如果教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给学生听,对学生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三、不同的学段,指导有别

小学生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而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讲,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也应做到要求不同,方法也不尽一样。

1.低段带读悟情

低段的学生,识字量很大,每天完成该认识的字就是一项很大的任务,还要把识的字放在课文中去读,这也是一个很重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带着学生先把课文读通读顺,是第一任务。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通过带领学生读一些重点的词,读好一些关键的语气词,读好句子的节奏和调子,从反复朗读中表达出文字所包含的情感。

小学低段朗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拖读,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断句,因为气息不够,也可能因为对字不熟悉,总是读得很慢,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总是拖得老长。还有分不出重点词和语气词的语调,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和带读,不必作详细的词的分析,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做才读得好。例如二年级《泉水》一课,我们就可以通过阅读泉水每一次简短的邀请“来吧,来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等句子,读出语调,读出泉水的大方,读出喜悦的味道。

2.高段研读出情

高段学生朗读已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文字关已过了,生活阅历也增长了不少,这时教师的指导应该放在怎样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强调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倡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倡导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理解的感情。只要不违背文章主旨,都应该提倡。“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很多时候,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在多读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词句的温度,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词句的厚度,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词句的广度,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层次性的朗读,通过有重点的研读,通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情来。

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读出感情,有些文章只要学生能好好地读,把文章读得字通句顺就可以了。还有的文章,时代离学生太远,所包含的感情离学生的阅历和生活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困难,因此也没必要强求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

对于低段学生有时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拿腔作

调”,教师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毕竟对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讲,想要表达出老师要求的一些所谓感情,确实也为难他们。况且学生天性想通过一些特殊的声调来表现自己,来展示自己的朗读,也并不是坏事。只要教师适时相机引导,渗透一些朗读方法,学生会慢慢学会把握词句的。

(作者单位: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石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