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血糖為誰而變?

糖友們最怕血糖大幅波動了。凡事總有緣起,如果血糖是個懵懂少年,讓其心動如坐過山車的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質,它也能讓血糖坐立不安;影響較小的是脂肪,肥厚遲緩的模樣,不太受待見。下面我們為糖友們揭秘,讓大家知其底細,以便從容應對。

身體離不開的營養三兄弟

食物中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叫做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在人體內代謝後產生能量,所有又被稱為產能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來源,我們靠它來維持生命運動。碳水化合物好比是口袋裡的現金,隨時可用,隨處可用,方便極了,因此被身體選為最重要的能量來源。用行話來說,碳水化合物燃燒速度快,耗氧量少,呼吸系統負擔輕,燃燒充分,只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難怪讓血糖那麼心動呢。

脂肪是由碳水化合物轉化後儲存在體內。作為能量來源沒碳水好用,像是存摺,得先取出現金才行,其過程是,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納入糖代謝途徑。脂肪的能量密度比碳水高一倍多。供給能量只是脂肪的一個小作用,主要作用是參與組成機體成分,我們腦神經、肝臟、腎臟中,都含有大量脂肪;提供多種保護,如像暖男一樣保溫,像戰士一樣抵禦入侵;組成激素、血液等。

蛋白質作為能量只有在葡萄糖和脂肪都不足的緊急情況下,才會動用。蛋白質的主要用途是組成機體成分,我們身體的各部分肌肉、內臟甚至指甲都離不開蛋白質,各種激素的合成也少不了它,它還是遺傳物質的主要成分。

三兄弟血糖的曖昧關係

瞭解三大營養物質對血糖的大致影響,對於我們使用胰島素、口服藥和運動降糖非常有幫助。

血糖最怕碳水化合物米飯、麵條、蜂蜜、穀類、水果等都屬於該類食物,它們最容易被消化吸收,變成葡萄糖直接由血管輸送全身,使血糖迅速上升。那就少吃碳水化合物?吃少了,不足以支持身體所需,對健康不利。以神經系統來說,糖是其能量來源,如果攝入過少,人會容易疲勞,反應遲鈍。糖友們需要找平衡:既可以維持日常所需,又不會使血糖飆升。

蛋白質對血糖影響不大蛋白質攝入量如不超過20%,不會明顯升高血糖,不同來源對血糖影響不大。換算下來,每千克體重需要1.1克蛋白質左右。在選擇上,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動物蛋白質優於植物性食物,植物性蛋白以豆類為優,奶製品中,牛奶、酸奶比奶酪好。如果進食大量蛋白質,血糖會緩慢持續升高,如晚餐猛吃涮羊肉,血糖可持續升高到次日早上。

脂肪也分好壞脂肪不怎麼受待見,吃多了容易胖,還會引發血脂升高。魚類既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脂肪的理想來源,其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對身體更有利。

糖友們和三兄弟和平相處的秘笈

碳水化合物不能少吃,粗細搭配最佳。粗雜糧的升糖指數低,可減少血糖波動,如全麥食品、小米、高梁、燕麥、蕎麥等,豆類也不錯,但合併腎病的糖友不能吃。總體上,粗雜糧佔主食1/3左右,每頓都吃,別集中在一頓。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著蛋白代謝紊亂,表現為蛋白合成受阻,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就會出現抵抗力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適當多攝入一些蛋白質,病情控制不好或消瘦者,可增至每日每公斤體重1.2克~1.5克。檢驗蛋白質對血糖的影響,可以先單純吃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第二天再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食物,比較這兩種飲食對下一餐餐前血糖的影響。正常飲食時,蛋白質對血糖無影響,但大量進食則會緩升,此時,要監測餐後2~4小時血糖。

脂肪會延遲胃排空,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如果一頓飯中的脂肪太多,可能會產生暫時性胰島素抵抗(可長達8~16小時),使血糖在餐後數小時持續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很好地掌握脂肪的攝入量,以免產生不良後果。糖尿病患者每日脂肪用量不宜超過50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每日不宜超過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