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香港那麼多美食家,為什麼內地美食家這麼少呢?

奔奔跨境車


因為香港的第三產業發展遠遠早於中國內地!

美食家這個頭銜一定是需要藉助媒體的力量進行傳播,而且能被稱為美食家的人,一般都能實現財務自由。

香港最有名的美食家蔡瀾先生,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做媒體業出身。在他20多歲的時候就和倪匡、黃霑、金庸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而美食品鑑只是他後來做美食節目時才專攻的一項技能而已,想不到,在年過50之後,居然在內地以美食家的身份揚名。



另一位香港著名的美食家梁文韜先生,曾經是一位名廚,也是主持烹飪節目之後才才有了美食家的頭銜。



在內地,當人們實現溫飽之後,才開始有更多的財富去支配給食慾。這樣就萌生出了新一代優秀的美食家,比如說像聞佳、殳俏等。這些美食家以女性居多,而且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媒體人出身。



幾年之前,挨家挨戶都愛看電視,這促成了《舌尖上的中國1、2》的火爆,而總導演陳曉卿先生也以一位美食家的身份進入公眾視野。但現在的人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互聯網上,而並非傳統媒體,所以也就湧現了,像日食記、美食臺、小野辦公室,或者是老白探店這樣的高流量視頻。



很多人都覺得如今的美食家這個頭銜來的太過容易,學藝不精好像也能稱之為家,但是其實不然。現代人們大多喜歡花更多碎片化的時間去攝取娛樂性的知識所以在一個固定的時期,藉助一個優秀的平臺去搭建自己的人設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變相的說明了美食家的數量和媒體的發展息息相關。


陳不謅


正所謂蘿蔔鹹菜,各有所愛。

我一直認為美食無國界

好的東西需要大家一起分享,沒有說光聽一個人的話去判定這份食物到底是好吃還是不好吃。我認為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而無論香港還是內地,私以為,自己覺得好吃的,那就是好吃的。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世界裡的小小美食家呀☺️


桃子碎碎念


自己喜歡吃的就是美食,食物無貴賤,那怕是一塊臭豆腐。何為美食家,很多見於媒體的美食家不少都是假美食家,裝傻充愣冒充美食家只是混錢養家的一種手段而已。只要能把普通食材吃出美食意境的食客,都可稱為美食家。


李彬


錯了,美食家大陸最多。香港地小人少,食材虧乏,決大多數食材都要大陸供應,大陸人喜歡吃的美食大多數人都喜歡在家中自己選材自己燒製。沒有懸燿的必要。香港人難得吃到好東西所以喜歡懸燿。


過客2143122033


過去是經濟欠發達,沒條件;現在是人心浮躁,沒氛圍。另外,在內地傳統觀念中,“吃”好像是一件品味很低的事情,或多或少有點兒“以吃為恥”的意味。綜上,內地美食家不多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