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思考丨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讀書嗎?

從七歲上一年級到大學畢業感覺一直在讀書,可能在城裡長大的孩子讀書更早些。但關於讀書是怎樣的一件事情,卻是從來沒有弄明白的。

我們過去從老師或家長那裡聽得最多的,應該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宋皇帝趙恆的說法,得到了世代推崇,也激勵了無數寒門甚至“一門無門”子弟為了登堂入室、拜將入相而一生皓首窮經。

原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應該是今天價值觀正常的每一個男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了,事實上,也確有大批草根階層通過讀書擠進來精英階層。

但中國歷史上的有幾大學霸卻未必如此幸運,先是孔夫子,其次杜工部,然後曹雪芹等等,我看到的不是書中自有千鍾粟,而是書中只有窩窩頭,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中只有茅草屋,不是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是書中只有單身狗。

所以說讀書需不需要投機?投哪一機?當下的機還是後世的機?這恐怕是今天真正的讀書人應該好好思考和抉擇的問題。

還有概括得更精準的培根: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是從自我實現的角度把讀書分門別類,不同的作用羅列出來。但是此刻,親愛的你不妨轉過身去,環視一圈,有多少人因為讀書變得膽小、自私、奸詐、狡猾、迂腐、糊塗,多少陽謀家變成了陰謀家。

所以博學者未必真、未必善、未必美,甚至相反。這恐怕也是今天的真正的讀書人需要好好抉擇和提防的問題。

當然,更有岑參“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的愛國情懷,有陸放翁“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濟世思想,有範希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世抱負,有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樸素情懷,不必贅述。

而我的實際情況就是:幼時讀書只為糖,少時讀書卻為娘,青年讀書計天下,後來讀書只為房,而今讀書只為玩。

那麼我們拋開這一切不談,從我一個學渣的角度來看,讀書到底是怎樣一件事情呢?竊以為:

首先讀書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

自我否定的思想最初起源於希臘神話,赫西俄德的《神譜》就蘊涵自我否定為動力的社會進步思想。自我否定是一種手段、一種動力,這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智慧,否定自我或者開創未來或者一蹶不振。

可笑的是我既沒有開創未來,也沒有一蹶不振,卻成了到二不著三。

我覺得人天生就會自我感覺良好。

小時候從在山裡上學,拿了年級第一名就特牛,後來發現進了城裡最好高中的不是我,才發現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好。後面上了初高中、甚至大學,就想著各種榮譽、獎學金,要做學生會主席,還要做團支部書記,但事實是你終有一樣或者幾樣心愛的東西沒有得到。包括找對象這件事,按理說人生不該妥協,但是不妥協就需要出息,這出息有硬件有軟件,有些事硬傷,比如你的性生活水平,不夠長就是不夠長,你還沒轍。

往往在這些個時候,你才會自省,發現自己的差距,承認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不一定是壞事,但自我膨脹一定是壞事。

其次讀書是一種自我接納的過程。

然而自我否定一定是適當的,過分的自我否定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會把自己漩進去。

斯邁利·布蘭領寫過一本名為《愛與死亡》的書,他在書中說:“每個健康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這是正常的。自戀是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功所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理解的這個“一定程度的自戀”就是自我接納,就是接受自己的差距,並能欣賞它。這彷彿我們看著別人建高樓大廈,自己也想建,但我們必須考慮自己的地質構造是否能夠承擔。若不能,我們建一個茅草屋,心理並不嫉妒他人,就如範希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自我接納了。

人在讀書過程中,會越來越認可“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句話,認識到人的一生歸根到底是與自己相處,與自己的情緒、慾望、軟弱、惰性、劣勢相處,愛恨情仇,貪嗔痴慢全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所以越來越明白,生活的第一要義是去接納自己。卡耐基在《正能量: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書中指出,強迫自己保持完美和自虐並無區別,往往憎恨自己無能,卻無法戰勝失敗。所以接納好的自己、不好的自己,能像欣賞別人一樣,喜歡、尊重和欣賞自己。

然後讀書是一種自我革新的過程

康德有句名言:“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淨化的功能。”

這裡講的自我淨化就是我理解的自我革新,是在自我否定、自我接納基礎上的又一次飛躍。

我想談談一個大學同學的例子,他是一個樸實的地道白族小夥子,一個理科生大二轉到文學院的來的,恰巧也分到我的宿舍。那是正值我所謂的“青年讀書計天下”的時候,閒暇之餘大家都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也愛參與,但每次都會被我們堵了回去,那會人純真,也不懂什麼現在成年人所謂的“恭維”。所以慢慢地,我們再風騷的時候,他就安靜了,就是我說的“自我否定了和自我接納了”(當然了自古真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但是現在想想那會兒批評的話比現在恭維的話聽著舒服),包括我們每天抱著課本去上課的時候,他也窩在宿舍,幹啥呢?看講座,各種思想層面大道小術的講座,將近沉默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再風騷的時候,他發言了,我們也驚訝了,驚訝於他的學識、他的見地,更驚訝於他的勇氣。不得不說,他自我革新了,他贏得了尊重、欣賞。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但未必每一個人都能自我革新。

最後讀書是一種自我超越的過程。

為什麼說讀書最後是一種超越呢,因為讀書可以反觀、可以自省,可以知興替、知榮辱,自然寵辱不驚。

當然我講的自我超越,不是馮友蘭人生境界中的“天地境界”,也不是柏拉圖《理想國》中說的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去的理智世界,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比肩的,我講的是一種

成功後的平和

這是困難的,對於很多人而言,抑制成功後的喜悅比正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更要艱鉅,所以有得意忘形一說。

另外一種是失敗後的平和。佛教中說人生八苦,單就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或許更需要我們自我超越。

我們常講,世界是我們的,可實際上世界並不是我們的,我們有些話不能講,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事情不能做,我們得到的愛戀、善意、尊重都是極其幸運的,所以失去什麼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你稍微翻翻歷史,更甚者比比皆是。所以無論怎麼樣,都要平和地活著。

然而,我覺得平和地活著還不夠,還要有趣。有人說有趣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我舉雙手贊成。

包括讀書,應該是一種有趣的閱讀,一種無他的閱讀,一種自我甚至無我的閱讀,和賣乖取巧無關的、和附庸風雅無關的、和故作深沉無關的,甚至和經世致用無關的,只與有趣有關。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什麼有趣以外的饋贈,那是偶然所得,

不要去“眾裡尋他千百度”,而要“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就是我講的超越,當然,我是沒有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