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穴位與時辰

人體有十二經脈,每天有十二時辰與之照應,按時取穴、點穴,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點穴的基本原理是:人體氣血在經絡臟腑中流行灌注因時間的不同而衰旺不一,當經脈臟腑氣血流注旺盛時,該經脈臟腑就處於功能活動的“旺時”,所屬經脈上的穴位就有一兩個處於“開時”;當經脈臟腑氣血流注衰減時,該經脈臟腑處於功能活動的“衰時”,所屬穴位就處於“閉時”。而穴位分佈在經絡上,如同交通樞紐,按時間重傷其位、阻止其氣血就可以產生閉氣閉血的效果,而引起嚴重反應,如不及時施救,氣血逆行可致死。所以有“點穴逆經”一說。

1.十二時辰與現代時間對應換算:

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對應現代時間一天為24小時,所以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

換算為:

子時:23時至1時

丑時:1時至3時

寅時:3時至5時

卯時:5時至7時

卯時:5時至7時

辰時:7時至9時

巳時:9時至11時

午時:11時至13時(下午1時)

未時:13時至15時(類推)

申時:15時至17時

酉時:17時至19時

戌時:19時至21時

亥時:21時至23時

午時三刻相當於中午十二點,這個時辰易測,在太陽光底下,人影重疊。

2.十二時辰應點之穴:

子時:氣血流注於足少陽膽經。

應點穴位:風池、肩井、環跳、風市、懸鐘(肩井為要穴)。

丑時:氣血流注於足厥陰肝經。

應點穴位:中封、五里、章門、期門(章門、期門為要穴)。

丑時:氣血流注於足厥陰肝經。

應點穴位:中封、五里、章門、期門(章門、期門為要穴)。

寅時:氣血流注子手太陰肺經。

應點穴位:雲門、尺澤、列缺、太淵(太淵為要穴)。

卯時:氣血流注於手陽明大腸經。

應點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巨骨(此經無要穴)。

辰時:氣血流注子足陽明胃經。

應點穴位:人迎、乳根、乳中、伏兔、陰市、足三里(乳根、乳中、人迎、足三里為要穴)。

巳時:氣血流注於足太陰脾經。

應點穴位:公孫、三陰交、血海、腹結(三陰交為要穴)。

午時:氣血流注於手少陰心經。

應點穴位:少海、神門、靈道、極泉(此經無要穴)。

未時:氣血流注於手太陽小腸經。

未時:氣血流注於手太陽小腸經。

應點穴位:少澤、陽穀、肩貞(此經無要穴)。

申時:氣血流注於足太陽膀胱經。

應點穴位:玉枕、天柱、委中、心俞、睛明、肺俞、厥陰俞、腎俞、志室、氣海俞(其中心俞、睛明、肺俞、厥陰俞、腎俞、志室、氣海俞為要穴)。

酉時:氣血流注於足少陰腎經。

應點穴位:湧泉、築賓、神封、商曲(湧泉、商曲為要穴)。

戌時:氣血流注於手厥陰心包經。

應點穴位:曲澤、內關、中衝(此經無要穴)。

亥時:氣血流注於手少陽三焦經。

應點穴位:外關、四瀆、耳門(耳門為要穴)。

此外還有不按時辰點穴的有任、督兩脈的穴位和少數奇穴,這些穴位是:百會、氣海、啞門、太陽(奇穴)、命門、尾閭、人中、關元、巨厥、曲骨、鳩尾、膻中、中極、神闕、神庭(任、督兩脈所經的穴位一般都是要穴)。

為了便於習練者查閱並記憶,下面將36要穴的經屬,所在部位,經絡氣血流注的走向及時辰列表如下(表3):

表3 36穴經屬部位、走向、時辰一覽表

[圖片]

續表1

續表2

綜上所述,人體氣血流行遵循十二經的先後承接順序,十二經以手太陰肺經為起點,而一天中以寅時為黎明,所以就用肺經配合寅時,按時辰順序,接著卯時大腸、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腸、申膀胱、酉腎、戌心包、亥三焦、子膽、醜肝。習練者須熟記這個順序,配上各經穴位,就可以達到按時點穴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