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逃离“囧妈”,徐峥拼了

徐峥拍了部电影“吐槽”妈妈: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受疫情影响,大年初一,《囧妈》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欢喜首映等平台与全国观众见面。这是历史首次春节档电影在线首播。

《囧妈》直击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最难治疗的顽疾——控制。

徐峥饰演的中年男孩徐伊万,阴差阳错与妈妈卢小花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长途列车,不得不在狭小的卧铺车厢里相处6天6夜。

妈妈不管他饿不饿、想不想吃,就不停往他嘴里塞小番茄、煮鸡蛋;要他吃一整盒红烧肉,却偏偏在他吃上瘾、只剩最后一块时盖上盒盖没收,说要避免他长脂肪肝。

卢小花会随时强迫儿子挤出笑脸拍照;监督儿子的眼神有没有顾盼陌生女人;甚至连儿子的性生活细节也要知道,质问为什么孩子出不来。

徐伊万受够了妈妈无孔不入的控制,可不论他想反抗还是想逃离,卢小花都能以一句“我是你妈”“妈妈无非就是让你好”,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正当。

对卢小花来说,明明想靠近儿子,得到的却是儿子

“你跟我的距离必须超过10米”的排斥;对徐伊万来说,明明深爱妈妈,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妈妈、与妈妈和谐相处。

母子俩上次拥抱,还是在多年前伊万爸爸的追悼会上……

卢小花、徐伊万的母子关系是无数中国人家庭关系的缩影。

身处被控制污染的关系,每个人都很痛苦,

远了冷,近了疼。

平日还可以靠拉开物理距离回避矛盾、降低冲突几率,春节加上时下的防疫隔离,却像那节逼仄的车厢,将一家人“圈禁”在一起。

除了不欢而散和粉饰太平,我们与父母、孩子的关系怎样才能真正破局?

你怎么一点都不乖

卢小花很气愤,气的是儿子怎么一点都不乖,怎么那么叛逆。

乖,就是执行她的指令,达成她的期待。因为她是妈妈,她是出于好心,她要求的正当性、正确性就无需被讨论,不能被质疑。

真是这样吗?世上什么人、什么行为的正当性、正确性无需被讨论、不能被质疑呢?

只有神和神的行为。可妈妈是人,不是神。一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却赋予了传统中国父母神一般的权力和免责盾牌。

探讨由这种不平等带来的亲子关系痛苦,触发于导演徐峥在真实生活中与母亲的相处困难:

“我妈妈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会‘间歇性失聪’。比如说喝一杯豆浆,问完之后来一句‘随便你’。我说我不要,她说好,又说那你喝一杯豆浆吧,我说不要。过一会儿我看电影,她默默在我前面摆了一杯豆浆。

有段时间我突然想一个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跟我妈妈的关系变成那个样子,一见面就要吵架。

妈妈一说‘你要注意身体’之类的,我就很烦很烦,我也知道她是为了我好,但我就听不进去,屏蔽了,很逆反。

我妈又觉得‘你怎么不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

何止徐峥呢,“人精”时尚男公关坐拥10种社交模式也搞定不了控制型亲妈。

这是27岁的时尚男公关天天和他55岁的妈妈邢兰荣。退休前,邢兰荣是一名建筑预算员。

在腾讯新闻出品的《不好说特想听》节目中,天天要对看不起他工作的妈妈做一次述职,其间夹带出大量亲子关系矛盾。

天天的朋友圈屏蔽了妈妈,长期以来,维持亲子关系不至彻底崩解的方式是靠“不沟通”,因为“沟不通”

天天幼年时期,父母将他交给爷爷奶奶带,对他缺少陪伴。上下学,妈妈没有接送过他;没有给他端过爱吃的菜;几乎没给过零花钱。

回到父母身边后,天天看到的是父母每天都在打架,令他害怕到经常要去请求外人帮助。

向妈妈诉说内心恐惧,妈妈却说:“这不都是正常家庭出来的孩子要经历的吗?”

妈妈拆掉了天天卧室的门锁,留下两个空洞;破译他很多密码,经常查他手机,偷看他日记;在他洗澡时推门就进……身边朋友都调侃:“你妈是特高科的吗?”

少年时代,生活空间被妈妈全面入侵,没有隐私;以致搬出父母家后,天天在自己住处多个角落安装了摄像头,才能增强安全感。

天天满18岁那天,妈妈突然不再提供经济支持,要求他即刻实现独立。天天去英国刷了一段时间盘子后,回到家乡北京谋生。

对儿子的工作,邢兰荣言辞中总透露出鄙夷。

她希望儿子的工作体面、稳定,又要求儿子买房买车,却没有意识到这两种要求是矛盾的——在北京这种地方,房子和车子靠稳定坐班是坐不出来的。

作为妈妈,她似乎一片苦心且永远有理,实则只关心自己的指令是否得到贯彻、控制是否得到实现,而不关心儿子的真实感受。

这给天天留下了心结,没事不愿回家。

这时邢兰荣又哭着说:

“人家都有孩子回来,我没有。

如果没有你,我和你爸的婚姻早就完蛋了。

你是我的全部。”

不论儿子回不回来,她都会大晚上的烙肉饼等儿子吃,希望用这种方式引发儿子的不忍和妥协。

天天觉得很累,总要被迫将自己伪装成妈妈想要的样子,按照妈妈期待的方式去生活。

他形容自己像个傀儡,真实的自我从来不被接纳。

傀儡的无能感深植内心,影响天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他显得既叛逆又怯懦,缺乏心智的稳定和成熟。

邢兰荣贬斥儿子,却不肯承认,这正是她长期的控制、打压造成的。

忽视对方感受的关系必然垮掉

缺乏换位思考,亲子关系的裂痕难以弥合。因为关系的本质不是对错论争,是对对方感受的看见。

控制的本质,却是对真实感受的打压。

被控制长大的孩子,又会不自觉地在其他关系中复制控制别人的模式,无法和人建立起有真实情感互动的关系。

明星亲子真人秀《一起出发吧》(原名《爸爸去哪儿第六季》)当中,“小包总”杨烁如军阀一般严酷控制儿子杨雨辰的一言一行,成为2019年的负面家长典型被骂上热搜。

我们看到,当时7岁的杨雨辰,已经在节目中沿袭爸爸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小朋友。

见到3岁的乐那多(演员耿乐之子)哭着找妈妈,杨雨辰不是出于自然天性去拥抱、抚慰小弟弟,而是命令他:“不许哭,不许想妈妈”。

对一个3岁孩子来说,想妈妈是能控制的吗?

见此情景,无比心疼乐那多,也心疼被控制型父母扭曲掉天性、视真实感受为洪水猛兽的小雨辰——他被“管”得太多、“爱”得太少了!

《囧妈》当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则是将母亲对待他的方式延续到了亲密关系当中,去改造袁泉饰演的妻子张璐。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徐伊万对母亲说的话,张璐也曾对他说过: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一部喜剧电影,在这处对轮回的呈现中透漏出悲伤的底色。

如果不能看见、反思和改变这种轮回,我们与最重要他人的关系便必然走向悲剧。

《囧妈》让徐峥思考:

“我们总是会有一种模式:你怎么不按照我这样?我是为了你好啊,我是因为爱你啊。

你要尊重他是什么样子,他本身是独立的,他如果觉得自己穿这两件衣服够了,你就要允许他这样子。

对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否则我们又会把上一代给我们的模式复制到我们的下一代去,结果小孩子也是跟我们很逆反。

这种模式只会带来无穷的争执,亲情慢慢就淡漠了。

希望父母看完电影之后,会觉得跟孩子相处时,可以换一种方式。”

愿亲情走向拥抱

一位妈妈曾给尹建莉老师写信,诉说她的苦恼:

我有一个女儿,快15岁了,我跟她的关系非常不好。她对我的关心基本不接受,这让我很难受,现在又不敢打她,我只有用或是自虐来威胁她,但是好像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我该怎么办?我们经常因为很多事发生冲突,比如:1.现在天气很冷了,但是她就不愿意穿多点;2.她喜欢的鞋子坏了(是她自己去买的,我不喜欢她穿那样的鞋子),她宁可穿她的坏鞋子也不愿意穿我为她买的新鞋子;3.她补课回家时,我看见下雨了,想着她没有带雨伞,天又冷,好心去接她,她还不高兴我去接,要自己回家……她真的很伤我的心,我现在都不晓得该咋办了?请尹老师指教。

尹老师给她回信说:

此信中,你列举了三件事,说明你女儿不近人情,对你的关心总是不领情,而我看到的是你过多地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生活领域,给孩子带来严重打扰。你“越界”了,但你却没明白“被入侵者”为何生气。你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喜欢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因为在每一种介入中,你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不在意孩子想不想采纳,愿不愿接受。

比如第一件事,你感觉天气很冷了,觉得孩子应该多加些衣服,但孩子不想加,于是你们就起冲突了。在你的话语里,我读到了你的立场:若你和孩子的意见相左,必须是孩子放弃自己的愿望,服从于你的意愿,你默认你的想法是对的,孩子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她自己买的鞋子是不好看的,你看中的才叫好看;她想穿自己喜欢的鞋子是可笑的,不穿你为她买的鞋子是可恶的……孩子不但应该接受你的选择与关心,还应该对你表示感恩——看到自己的强盗逻辑了吗?没错,

你真正在意的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与其说你关心孩子,不如说你最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得到回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你不光用强迫和打骂的方式逼她接受你的控制,还用哭或是自虐来威胁她——利用孩子对你的感情和对成人的敬畏来绑架她,逼她就范——你越是事无巨细地“关心”,越是对孩子的世界形成入侵,对她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毫不节制的打扰。你感觉自己是富于责任感的妈妈,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是不爱。在孩子眼里你是强盗一般的人,她必须时时提防你、事事抵抗你。可以推测,你的越界行为是从她很小时候就开始的,这么多年下来,孩子要耗费多少能量来对抗你的干涉,她的心思都被迫用于提防你了,又怎么可能接受你的“关心”呢?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你雨天送伞,她也会本能地表示不快。

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去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对青少年,不去犯些错,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比如,如果她因为穿衣太少冻感冒了,感冒就感冒了,她可以试一下不及时加衣的坏处呀。再说,难道你每天关心她的穿衣她就不感冒了?下面的建议也很重要。你不必为过去自己的“越界”而过分内疚,不必因此对自己耿耿于怀。谁都对孩子犯过错误,放下自己的过失就像放下孩子的过失一样,都是修改过失的必须,否则又会陷入新的困境。你只有真正原谅了自己,才能真正接纳孩子。——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之《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彼此理解,彼此看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限于双方的认知水平和改变能力。

谁要先踏出第一步呢?

我们可以将原则理解为:谁痛苦谁改变,谁强大谁改变。

如果你面对的是年迈父母,可以尝试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给他一个拥抱。

也可以尝试放弃对父母的改造,接受父母的限制,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当然,你还可能发现,看似冥顽不化的父母也期待着与你的和解,积极寻找着与你沟通的方法。

如果你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那么做好父母就是你的责任。

沿袭旧模式固然比反思、改变要方便、容易得多,但危害已经呈现,或者“指日可待”。

这个疫情笼罩下的特殊春节,愿你和你最重要的人走向和解,

激活亲情,不再“囧”。

最后,尹建莉父母学堂祝愿大家身体康泰,鼠年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