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庆余年:为何李云睿说庆帝偏向太子?庆帝为太子做了什么?

看《庆余年》的时候,无论是剧中的范闲一家,还是戏外的观众,都以为长公主李云睿支持的是太子

毕竟,这句话是范建亲口说出来的,而太子在前期一直站在范闲的对立面,也是观众亲眼目睹的。

当牛栏街刺杀发生的时候,范闲首先怀疑的对象就是太子,只可惜,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太子害他的证据。当真相大白之时,范闲才知道,此事与太子无关。

随着剧情的发展,太子的聪慧表露出来,范闲对太子的认知也在重新建立。同时,他对二皇子的厌恶也在加深。只是,他依旧没有想到,真正与长公主站在一起的二皇子,并且曾经要杀了自己的也是二皇子。

范闲身在局中,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观众也并非站在上帝视角,同样看不清真相。但是,从头到尾,庆帝都很清楚,李云睿支持的人并不是太子。她只不过将太子作为对付范闲的棋子。

当我们看完第一季,掌握丰富剧情的前提下往前回溯,就不难发现庆帝一直都在提示太子,希望他可以与长公主保持距离,并好好拉拢范闲。甚至在这个过程中,

李云睿已经明显察觉到庆帝对太子的偏心。

靖王府诗会后,庆帝对太子的提示。

靖王府举办诗会,范闲凭借一首七言夺魁。

当庆帝听完这首诗,并了解到范闲的动态,他首先关心的是太子去了哪里。

公公的回答是太子去了广信宫,探望长公主。

庆帝并没有直接表露出不满,而是让人把诗送给太子,并且让他好好读,同时告知他范闲的动态。

庆帝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具体来说有两层:

第一层,这首诗是范闲作的,可见他并不是你认为的那种粗鄙之人,相反,他是个才子。既然是才子,范闲和林婉儿的婚约就不会取消,而

范闲也将从长公主手中得到内库财权

第二层,你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广信宫中,你也没有必要去给长公主献殷勤。你要明白,内库财权将来会由范闲掌控,所以,现在你应该去拉拢范闲。你不拉拢范闲,就会被别人抢了先。

庆帝的提示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难怪李云睿会觉得庆帝偏向太子。

太子是个聪慧之人,怎么会不懂庆帝的意思呢。他自己也感到奇怪,为什么范闲如此优秀,李云睿就是不愿意把婉儿嫁给他呢?

李云睿根本没有给太子一个信服的解释,只不过,太子被情感牵动,选择相信了她的“鬼话”。

由于庆帝给出的提示没有起到作用,太子依旧选择站在范闲的对立面,所以,庆帝再一次给他提示。

郭保坤被打案后,庆帝对太子的提示。

在郭保坤被打这个案件中,太子在梅执礼的帮助下抓到了滕梓荆,这足以定范闲一个欺君之罪,并且合情合理。

但是,庆帝不仅及时下圣旨免去范闲的罪,而且除掉了梅执礼。

如果说此前庆帝还把太子当成响鼓,没有用重锤,那么这一回,两次重锤提示,已然把话说得更明白。

庆帝的意思依旧很明显,不要被长公主蛊惑,不要站在范闲的对立面。

庆帝要让太子明白,他的对手并不是范闲,而是二皇子。

这一次,看似庆帝是为了保住范闲,并且敲打太子,实际上,庆帝的此番做法是在保护太子,帮助他化解与范闲之间的矛盾。

如果这一次不是庆帝出手,日后,太子怎么可能理直气壮的对范闲说,你我之间虽有争执,却从未有过不解之仇。

如果范闲这一回真的是因为太子出手获得欺君之罪,那么两人便结下仇怨,日后难有结盟的可能。不仅如此,范闲的那些“爹们”,也会将太子当成敌人。

如此一来,太子的位置必然成了二皇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庆帝对太子的维护十分明显,偏心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这两次提示,并且已然这么明显,太子在行动上有了明显的收敛。但是太子对李云睿的感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变化。

太子为情所困,即便是范若若都可以一眼看出,那么庆帝呢,他是否知晓呢?

庆帝是知晓的。

庆帝不仅知晓,而且也对太子做了提示。

范闲初入京都后,庆帝对太子的提示。

范闲初入京都,李云睿与太子安排侍女,打算毁掉范闲的名声。

庆帝并非反对太子争夺内库财权,但是他对于此种手段非常反感。如果皇家给百姓带来的都是笑话,就少了敬畏,就得不到尊重。皇家与市井便没有区别。

庆帝说你们这是在自毁根基。表面上说的是李云睿和太子用后宫清誉毁坏范闲名声的事情。但是这话听到太子耳朵里,他难道不会心虚吗?

如果世人知道他对李云睿的感情,是不是也是笑话,是不是也会有损皇室尊严呢?

所以,正如范若若说的那样,他为情所困,这份感情他只敢藏在心里,不敢表露出来,也不敢让别人知道。

单从这三处提示,我们便可以看出庆帝对太子的良苦用心。

然而,世人皆认为太子不如二皇子,投靠二皇子的人也非常多。

为何庆帝始终偏心的都是太子呢?难道仅仅因为太子的出身吗?

出身当然是一个方面,毕竟太子是嫡子。另一方面才是关键,庆帝认为二皇子缺乏宽仁之心。

太子与二皇子做事各有风格。

太子做事,相对来说,比较谨慎。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也都是端着、板着。表面行事鲁莽,实则心细如发。

二皇子则相对来说不受拘束,心思深沉,为人高傲,手段毒辣,胆量也足够大。在日常行为举止中,表现得与众不同。表面洒脱,不拘一格,实则多重性格。

牛栏街事件之后,太子忙着解释这件事不是自己做的,而二皇子则处处表现出试探口气,两人的对话火药味十足。

牛栏街事件是庆帝总体计划的一环,到底是谁策划了这次事件,虽然他始终装作不知,但是心里如明镜一般。

庆帝认为只有心存宽仁的人才有君临天下的资格。那么如果在太子和二皇子之中选一位继承人,他会更偏向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