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说的是你吗?有多少父母一边喊素质教育,一边把孩子送进上补习班

近读冯达文、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有关于汉代儒学教育的一段论述,似乎颇合题意。手打之,公诸同好。 二先生似乎在说儒学,又不止在说儒学;似乎在论古,又似乎在喻今。

儒学既然成为获取功名的手段,那么儒士就不仅仅是指有学识、有教养却无恒产的游士,如先秦时期子思、孟子、荀子那样一帮人。

一方面,汉儒通经或通过察举即可为官,为官即可致富,故汉儒得以官僚化与富豪化

另一方面,官员和富豪的子弟有优先受教育的权利,因而他们的家族也更有条件儒士化

于是,由儒士化、官僚化、富豪化三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阶层:门阀士族。

所谓门阀士族,门指家门、门第;阀指阀阅,即世代有功业、名望者;士族,自然指有知识、有教养然而不再是白手起家者,这些有知识、有教养的儒士背后有一个个豪族作依托,他们的教养与学识就是在家族的世代传承中形成的。

是不是感觉上当受骗了?

有句话说富人智慧越富,穷人只会越穷,有道理吗?

一些新的想法: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种制造阶层分化和维持阶级固化的极为精巧的隐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为精巧而已,辅以社会福利,维持阶层隔离与平衡。

生为穷人,便已输在起跑线。穷学生们经历着一系列的劣势——低质量学校,意味着劣质的基础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无处提升名校要求的“综合素质”;遭遇困难时缺乏支持,只能被精英阶层制定的游戏规则摆弄。

而正是这群人,在为“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废除英语/数学……”而欢呼雀跃,而且拿他们臆测的所谓国外天堂般的课堂,为自己的既蠢又懒的人生辩白。

当下的时代,生为穷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卖了尚不自知。懒,则不可救药。

我为我的同类哀。

所谓素质教育,可真是赤裸裸的阳谋。

精英阶层鼓吹这一套也就罢了,那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偏偏许多底层子弟也被忽悠得五迷三道,自我麻痹,自我荒废,那真是万劫不复。无他,既懒且蠢而已。

素质的涵义是什么?素质的标准由谁制定?素质的筛选由谁考核?

当乡村少年第一次坐火车进城,“精英子弟”早就满世界旅游当“志愿者”;当小城子弟普通话都讲不清,二代们早就英语娴熟顺带第二外语;当县城的新华书店只有教辅材料卖得欢,北上广的影院早就与好莱坞同步接轨;当县中的文体娱乐全部为语数外让道,大城市的孩子们正在音乐和体育的熏陶下“全面发展”......请问,到底是素质差别还是机会不均,是智力差异还是资源不同?难道割麦刈草、喂猪养羊不是亲近大自然的素质,总角之欢、洒扫应对不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抱歉,素质的标准不在你手里。

请和我一起复习一下教育的定义:教育(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不要纠结定义了,也许咱们的教材版本不同)明白了么?

还是太过含蓄,由我引申一下吧:“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并且正在成为实现阶层固化和阶层世袭的隐蔽工具。如此而已。

“素质教育只不过是精英阶层的一种阴谋”?

那好:是不是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权利?

答案当时是:不!

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不会创造财富!知识才会创造财富;

高晓松说:“你一个清华的高材生,站在我面前满口的权财利益,让我感觉你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高材生,如果你进入清华知识为了一张毕业证出去好找工作,那你最好别来”,接下来高晓松说出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会创造财富,它只会让你打开眼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你拥有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甚至整个国家以及世界的动力,教育给你的是抱负,是诗和远方!

所以是否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成绩,贫富差距下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如何自处,这些问题和教育模式无关,和思想有关!

对孩子的成长规划你真的有把握?

-- 当公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还算不清加减乘除,私立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在学八年级的数学。

-- 当私立小学学生在校内学八年级数学,顶级私立中学给投考的六年级学生的卷子里都是九年级的数学题。

要考上英国顶级私立中学,孩子需要所有功课达到A,熟练演奏两种以上乐器,参加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且得到奖牌,且拥有一两项冷门特长,比如骑马、射箭、绘画等等。仅靠在校内上课,孩子是绝不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补充:美术专业学校或者音乐学院,也需要全A,且需要必修美术史,音乐史,编曲等等。国内画画厉害的孩子过来想考美术学校,发现学术成绩差太远了,于是也疯狂补课。

你们听说的快乐的英国学生,大约都在没几个人去考大学的公立学校。真正优秀的学生,快乐来自付出极大努力之后得到成果。

我想表达的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在于别人提出什么口号什么理念,而是在于你想让孩子进入什么样的学校,无论贫穷或者富有!

瑞叔成长营:成长需规划,成功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