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哪里有什么职场剧,狗血又过饱和了

mszhangziyan@foxmail.com

孙俪新剧《安家》,版权源自自高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


这个剧到底好不好看,网络上也有双方观众在线辩论,豆瓣短评也有两极化的趋势。


而我只想说,买版权干啥,管你原来是高冷还是热血,漫画式还是写实式,翻拍完了只有一种式——狗血式!


女主被亲妈和同事前妻轮番“追杀”,一个叉着腰向她讹诈百万;


一个朝她泼脏水,骂她抢男人,称她是门店狐狸精。


女主卖了个房子,这边被客户的正妻甩耳光。


那边被同事斥责怒吼......


能不能不要把房子卖成这样……


原作豆瓣评分8.3,中国版现在6.2。


如果比起《深夜食堂》这种日本版权翻拍惨案,那么《安家》6.2的分数还不至于太糟糕。


非要说优点也能找出来,孙俪有些细节是很认真,帮卖家拍房子照片弄得清清爽爽有一套,站凳子上之后,下来还记得帮擦一擦,举手投足之间就体现出是个勤快细心的人。这就很难得了,毕竟很多国产剧女主是全靠无脑让男主爱上,才创造的奇迹。


没有把女主弄得浑身名牌,让她为工作奔波加班,在国产剧这个类别中,就算“不悬浮”了。


关于房子的细节也是有的。


但是,“不太糟”,并非等于“很好”。《安家》远远称不上优秀作品,像一座努力用错误搭建起来的高楼,摇摇欲坠,看了就心神不宁,越看越来气。


写一个中国房产中介故事,跑去买日本版权,这个基础操作就错了。

因为两国社会现实和文化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据说是影视公司先买了版权找到了编剧六六,六六决意要写个原创剧本,才有了这部剧。这样结果就是怪怪的。

(△北京日报:《安家》编剧六六:10年后再写房子,主角有原型)


看人设,《安家》基本都是照搬来的:女主是销售神话、男主(店长)是老好人、店内有优秀男一个、傻白甜男一个、老油条男一个、无能爱美女一个。


看剧情,也有复刻之处:第一个交易都是把根本卖不出去的房子卖给挑剔的医生家庭,竟然卖成功了。


虽然《安家》对剧情做了本地化处理,“排异反应”还非常明显。


原版日剧里有员工怠倦、上司容忍废柴员工等设定,刚刚好与日本经历过泡沫经济、法律对于雇方解雇员工的种种限制等现实相符合。


而这样的佛系房产门店,拿到国产剧里面却简直难以想象。我国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多年,中介这个职业更是有很长的野蛮生长期,一个房地产中介门店早会唱歌、店长放纵店员散漫、甚至养着完全没有业绩的吃白饭员工当吉祥物?即便剧方特意找补,称徐店长掌握着全上海最优质的老洋房资源,也显得十分勉强。


社畜们都想问,男主领导下这么轻松的公司在哪里?想去体验一下。


而关于卖房子争议最大的个案,就是第一个“把奇葩房型卖给挑剔女医生”的了。


原版里说的是医生夫妇特别忙,需要离医院近的独栋屋子。女主角三轩家万智在医生家观察了一晚上,发现这家真正需要的是离医院特别近,而且夫妻俩跟孩子相处时间太少了。于是把卖不动的“坡道房”简单布置一下,劝说医生夫妻忘掉其他条件,去住一个“在医院工作时也能一抬眼就看到孩子”的房子。


原剧这个设定都我都觉得不太现实不能接受。但《安家》里的改动就更引发争议了,为了把奇葩房子卖出去,女主角房似锦先把房子装修了。


从一个毛坯房


变成了这样↓


不但有全屋定制的家具,甚至还有电动伸缩楼梯!


这演的不是卖房子,是《梦想改造家》吧?


对此六六的解释是:这个操作很常见。

(△新京报:六六:中介卖房前装修、假离婚时女人出轨,这不算奇葩)


好吧,但这个角色之前三挑四捡,被忽忽悠悠就买了奇葩房型,还是让人觉得怪怪的。


女主称这间房可以看到星空,符合自己所有的梦想,所以也推荐给客户。


聪明的博士女客户,有没有想过,大城市灯光污染太严重,有个天窗,晚上打开究竟能看到几颗星星啊?


国外剧翻拍的必经之路——注水扩写,也是少不了。


日剧一季就10集,两季加SP也才21集,一集一个或多个卖房故事,飞速推进,干脆利落。粗略一下,日版《卖房子的女人》第一季10集大概就卖出20多套房子吧。


到了翻拍版《安家》,咣当一下就53集,而且53集在现在国产剧里还算短的。这53集里,一共就呈现了15个交易。


作为一部卖房的剧,《安家》中卖房的数量是永远赶不上狗血撒泼事件数量。


《安家》将大部分时间给了三角恋。男主跟妻子假离婚买房,妻子出轨,男主跟女主同居相处,两人被男主前妻骚扰……(对不起光是打出这些字我已经脑壳青痛。)


什么孙俪光着大腿高呼那是我的人,前妻撒泼打滚……


为什么国产剧总是对“抢男人”这种剧情有这么大精神头呢?不是后宫剧也要拍后宫味儿。忍受种种骚扰的房似锦后面还一直劝男主与出轨前妻复合,也是有些操心过头了哈。


还劝对方忍了被出轨这口气凑合过?


鸡飞狗跳成这样,编剧六六说自己是正经行业剧。


日本原版中提了一嘴女主小时候曾经被赶出家门做流浪汉,从此对房子有很深的执念。


出身是人设合理性的补充,日版女主出生悲惨却不卖惨。


到了《安家》就扩容了,“原生家庭之痛”“重男轻女之狠”这种爆款关键字都来了。和《欢乐颂》《都挺好》里那种有来龙去脉有逻辑的父母形象不一样,女主的母亲就是粗暴简单地给女主添堵、耍狠、折磨她。什么是用廉价的笔触引起广泛的共鸣呢,这种就是。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从网络发酵到电视剧里。于是乎就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剧逮住吸血父母这个点造话题度,《精英律师》也给俏秘书弄个没良心的爸爸,现在《安家》又是吸血极品亲妈。


当然,现实里这种问题很多很复杂,不是说国产剧不能写“父母皆祸害”,问题是能不能走点心以及有点尊严感,创作者本该相互较真写出不同角度,现在是很多电视剧只套着最狗血极品模板造话题度。“父母皆祸害”也分很多种类型啊,懒得出去采访接触现实,哪怕论坛多逛逛再动笔呢。《小欢喜》里的宋倩就是很饱满的一个问题母亲形象啊。


但最让人难受的,就是“价值观”这一条。


原作是漫画式的设定,非常夸张,初看会觉得不适应。但是日剧的神奇就在于,一旦看进去就会能接受浮夸的设定,让你go,你就go,给我gogogo!这是一种日本文化语境下才可能成立的气氛。


到了《安家》里,这种日式夸张不复存在,孙俪扮演的女主角房似锦扮演的销售神话女士,勤劳、细心,对员工要求极为严格……种种特质落到实处,反而变成了令社畜胆寒的“狼性”领导。眼里只有KPI,身为店长抢员工的客户毫不手软。


而在原作《卖房子的女人》中,女主的对销售的疯狂就没有这么令人不适。首先因为原作做了喜剧化夸张处理,女主角被塑造成卖房子狂人、卖房子强迫症,而不是成功学教徒。再加上这种偏执有心理创伤上的解释,就更合理一些。


其次是,日本的现实是经历过经济触底,很多人的人生信条就是“放弃”,女主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震撼他们的“少数派”。这个销售狂人也不是店长,只是中层。掌握全店经营方向的是男主。


到了中国版这些又不成立了,我们的社会中,普通人已经够勤劳够疲于奔命了,一个充满干劲只看KPI的领导,根本是996噩梦制造者。


开头就气到,员工明明带客户去看房了,她非要按上班不准时来算,这不是不讲道理吗?一大早出去跑业务还被纠没有按时来上班,这不就是我的极品领导?


《安家》的职场价值观也让人害怕,所谓努力就是疯狂地打骚扰电话,哪怕对方不想接也要坚持打下去。


庆功时大家高呼的是“不要脸”。国内很多企业想要的员工精神,就是为了KPI一切手段都可以吧?


更重要的是,原作中创作者是一种抽离在故事之外的观察视角,借由一个“没有感情的卖房子机器”女主,种种价值观在碰撞。


女主角只卖房子,不管其他。碰上一个“宅在家里的啃老族死不出门”这种案例。同事爱的鸡汤大爆发说“宅男的父母还是希望他出门的”。而女主却说,他就是不想出门,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三轩家万智的卖房子方案是:让宅男父母卖了房子换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给宅男避世,等父母不在了,另外一套房子就可以出租出去,让宅男收租,安心地宅下去。


因为宅得快乐,宅男竟然写出了人气博客,告诉大家怎么能安心在家里不出门,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到极致也很不错。


可以说,女主角这个“卖房机器”,只讲商业原则,这本身就是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的反击,只用卖房子这一个逻辑,去展现人间百态。


每个中介都会问单身女性客户,你有结婚打算吗。但三轩家万智才不会问。单身女性买房理所应当,卖就是了!


成功的女记者和普通校对都看上了一套房子,女记者认为,自己更应该得到那套房,因为她的职业值得尊敬。


女主:sorry,但是商业原则是先来后到。(请注意,这个卖房机器并没有拜高踩低或乘机抬价,她只讲基本的规矩。这和国内的“狼性企业文化”是不同的。)


卖房子碰上第三者纠纷怎么办?


能怎么办,房产中介难道是道德评判官吗?老实卖你的房子吧!


女主和同事们积极地卖房子,满足客户的需求,也算“纵是无情却有情”了。虽然不乏浮夸的漫画式的情节,但在关键节点往往是反鸡汤的。


到了《安家》里,可精彩了。


男女主关系上,还在用老掉牙的围剿小三剧情激起群众情绪。


在业务上,帮第三者找房子的女主,下场就是被正房甩了巴掌,最后更向男主承诺说以后不再给第三者卖房。


这和原版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你们不冷吗?


别人家的家务事你们怎么知道明细呢?你们怎么能保证自己完全了解别人所有的生活呢?


“第三者”的定义由谁来下?按照男主前妻的想法,女主就是第三者,男主前妻已经到大庭广众之下嚷嚷去了,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这就是已经会被社会误解为“小三”了,当道德的帽子以批斗的形式扣下来,一个女人要如何自辩自己不是“小三”?那女主是不是得自行吊销从业资质才对得起全天下想制裁谁就制裁谁的“大奶”们?


如果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在卖房子之前,伟大的男女主是不是要把客户的隐私调查个遍?女人必须证明自己不是小三才有准入资格?


真不愧是大奶教第一教主六六老师啊。

(△六六雄文:《夫妻是天地间最大的阴阳》,呼吁丈夫对老婆要升起“恭敬心”,并诅咒离婚的贝索斯破财,她将用一生守候。)


而《卖房子的女人》和我国现实最不兼容的其实在于:买房子在我们这里,是一个艰难又辛苦的故事。


十年前也是六六本人写了《蜗居》,普通人为了买房咬牙切齿的种种,到现在看也依然扎心,哪怕某些地方房价开始一点点降,造成了新的故事。但关于“买房”的故事,底色没有改变过。


在这种情况下喊一句“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总觉得这剧情是立意跑偏了。《安家》特地找海萍夫妇来做第一对客户,看似是彩蛋,仔细一想就更好笑了。精明算计的海萍哪能忍得了奇葩房型?


————————————


也许有人说,就算跟日剧出入很多,《安家》也是我国本土化后的房地产行业故事。


真的是行业故事吗?请看,根据我博粗略统计,前15集《安家》中,按内容实际长度为42分钟计算,和卖房及业务无关剧情如下图所示。白色为业务剧情,彩色为业务无关剧情,包括出轨、人事斗争、男女主相处及女主悲惨身世。

(△统计&制图:沁毛)


相信我们之前反复说过的观点,仍然继续适用。


目前国产剧,无职场剧。市面上打着职场剧旗号的电视剧,都是人情剧、感情剧、狗血剧。


都市和职场题材的要义是:专业感、边界感。职业之内要专业,职业之外人和人相处要有边界感。不要上班上成闲人马大姐,下班之后又是狗血夜未眠。


狗血也就算了,狗血落到现实里也有点意义。而现在这些卖房故事,似乎离现实都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