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阿曼古城尼兹瓦,看城堡和灌溉系统两项非遗

春节前夕,我们开启了中东四国(阿曼、巴林、黎巴嫩和卡塔尔)之旅,乘卡塔尔航空班机,在多哈转机,飞翔在多事的波斯湾上空,到达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阿曼的尼兹瓦城堡,中东最大圆形城堡


不论哪个朝代建造,都是战乱时光的默默书写者

阿曼全称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和西部与阿联酋、沙特和也门接壤,飞地穆桑代姆省与伊朗共同扼守霍尔木兹海峡,东北和东南面频临阿曼湾和阿拉伯海。它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广泛从事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造船业和航海业很发达。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1世纪末独立。阿曼和中国的交往也源远流长,郑和七下西洋曾两次到达阿曼;阿曼古航海家艾布·欧贝德·本·卡西姆,在8世纪乘坐双桅帆船,从阿曼北部港口苏哈尔出发,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到达广州。《一千零一夜》中的《辛柏达航海记》不少内容是以他为原型的。另外,据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所用舵手就是阿曼人。


阿曼的贾卜林城堡


第一天我们外观了皇宫附近两个葡萄牙人修建的军事城堡:杰拉里和米拉尼。16世纪初,葡萄牙人派兵进犯,在这儿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17世纪中叶,阿曼人把他们赶走,建立了亚尔巴王朝。传说是得到印度商人的里应外合,商人把士兵灌醉,阿曼军队攻入城堡,端了葡萄牙人的老窝。隔着海水远望米拉尼城堡,遥想月黑风高的夜晚,醉得七倒八歪的葡萄牙兵士被缴械的场景,像电影中的情节。


米拉尼城堡


1742年,阿曼受到波斯入侵,赶走波斯人,阿曼建立了赛义德王朝,国名“马斯喀特苏丹国”。1871年,英国军队入侵,1913年,阿曼山区部落举行反英起义,建立“阿曼伊斯兰教长国”。英国人先是在上世纪20年代与“教长国”签订《锡卜协定》,承认其独立,使阿曼分为“苏丹国”和“教长国”两部分,后又残酷镇压“教长国”的反抗,在50年代支持“苏丹国”攻打“教长国”,最后支持“苏丹国”在60年代统一了全国。


贾卜林城堡的暗道和圆形角楼


阿曼号称千堡之国,城堡很多,据说有500多座遗存。了解了阿曼的历史,就可掂量出这些城堡的价值,它是战乱时光的默默书写者。在国家博物馆和私人拜特祖拜尔博物馆,都看到有精心制作的城堡模型展示,招待我们的“欢送宴”甚至安排在城堡酒店举行,说城堡是阿曼的国粹应不为过。


拜特祖拜尔博物馆内的城堡和法拉吉灌溉系统模型


城堡模型和老照片


以用途划分,城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做军事防御的,只有军队驻守;一类是土豪们居家过日子的,既有百姓又有看家护院的兵丁居住。


我们在城堡酒店内就餐


或圆或方或高或矮,都是冷兵器时代的建筑杰作,

第二天,我们从马斯喀特向西驱车千米,来到古城尼兹瓦,这里曾是古代亚尔巴王朝的都城,也是近现代“教长国”的首都。在现存的十几座城堡中,尼兹瓦城堡是最大的,这是一座军事城堡。它最早建于公元1000至1200年间,只残存一小部分,后来在17世纪下半叶,亚尔巴苏丹下令扩建,花费12年时间建成。


仰视尼兹瓦城堡


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城堡,号称中东地区最大圆形城堡。圆堡高26米,周长37米,我们跟着导游,从底层的大门进去,沿着很陡的台阶盘旋着往上爬,据说有七道门,也就是七道防御关卡,每道都是易守难攻。有意思的是,每道门都见窄条的铁篦子似的天窗样装置,原来是有敌来犯时,用熬得滚烫的椰枣汁从此处往下浇,阻击敌人。让人立即联想起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原来雨果老先生不是凭空编造,冷兵器时代各庄都有类似的高招呀!


尼兹瓦城堡圆形垛墙拉出优美弧线,映衬在远山和白云下


城堡边的椰枣树


楼梯向上走到尽头就来到一个大平台,已离地18米,小窗口放置着火炮,可向不同方向射击。这个大平台上又有大约8米高的垛墙,还可以从垛墙豁口处向外射击和投掷石块。每层都分隔出一些房间,用作居住、仓储等。问起如果被围攻人们靠什么生活,导游说会囤积椰枣作为口粮,靠几口水井汲水。


美丽小拱门、垛墙和远处的宣礼塔


接着,我们参观了拜赫莱城堡和贾卜林城堡。拜赫莱是个长方形城堡,根据地下考古发掘,这里被认定为阿曼文明的发端地,因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导游像是看出了我们的疑问,介绍说是用特殊的“水泥”,即用椰枣树叶和泥。据我观察,有些用了土坯、碎石和砖,有些像是用土夯实而成,表面抹光。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应是最经济又实用的办法,因此阿曼才能建成那么多城堡。


拜赫莱城堡,可见碎石和砖类建筑材料


拜赫莱城堡窗框与我国北方民居很相像


贾卜林城堡是座居住型城堡,整体呈长方形,两角有两个圆形角楼。与军事类城堡相比,更注意了美观和实用,穹顶和窗棂都有美丽花纹,墙体刻有经文和壁画,甚至还有家族尊者安葬在城堡内。


居住型的贾卜林城堡显然更讲究美观


贾卜林城堡的圆形角楼


参观阿曼城堡,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远望四周的荒漠和远山,若不是那些椰枣树,真恍若站在嘉峪关城头。建筑形制和材质,多是夯土垒起,木质门窗,有墙垛可对外瞭望和射击,与我国民间许多土圩子类似。而有高耸钟楼的西方石质城堡,给人的感觉则是冷峻和孤傲。


贾卜林城堡楼梯穹顶上雕刻的花纹


贾卜林城堡窗棂的美丽图案


城堡的生命线法拉吉,相隔遥远的人类创造了相同文明成果

在尼兹瓦,我们还参观了一项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又译作阿夫拉季)水利灌溉系统,类似我国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等地的坎儿井。这才明白城堡里的水井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或说法拉吉是维系城堡的生命线。


法拉吉灌溉系统蜿蜒的水渠和几近光秃的远山


尼兹瓦城堡内与法拉吉系统相连的竖井井口


远山光秃秃的,附近田野也没有多少植物,只有渠水汨汨流淌,渠边绿树成荫。来到一段法拉吉的地上水渠旁边,只见几个小男孩赤裸上身,在渠中打闹嬉戏。我拍了几张后就沿着水渠往前走,没走多远,遇到渠边有一对母子,再往前看,渠中还有一对父子在洗澡,原来这是一家人。于是我比划着与他们商量,能不能让我拍两张渠水蜿蜒的照片。他们表示同意,水中的藏起来,树下的背过身去就可以拍了。


孩子们在水渠中嬉戏打闹


阿曼常年干旱少雨,多数平原被沙漠覆盖,没有常流河。因此古代先民想出开挖地下水渠的办法,利用地势的落差,将东北部山区的降水保留并引向平原,灌溉农作物,也将平原地区的降水引入地下避免蒸发。阿曼区区30万平方千米国土,竟有4500多条法拉吉,目前有3000条还在使用,总长度上万千米。开挖法拉吉是个技术活儿,且有塌方和溺水等危险,因此,从事这一活计的工匠很受民众尊敬。


拜赫莱城堡也有圆形角楼


那阿曼的法拉吉和咱们的坎儿井谁排老大?也就是谁的历史更久呢?答案是都算不上老大,真正的老大在伊朗!世界上最早的坎儿井在伊朗的克尔曼省雅雅丘遗址,开挖于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410年。伊朗波斯坎儿井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境现有3.63万条,地上地下渠道总长38万千米。紧随其后数量排老二的是阿曼,但开挖时间要晚200年左右。而中国坎儿井的申遗,还在路上。


水渠大约一米多宽


农业收成的好坏,与灌溉的时机和水量的控制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与水源密不可分,因此,围绕法拉吉的开挖、维护、管理和共享,可说是个系统工程。阿曼人在这方面也显示了聪明才智:通过选举产生管理人员,通过类似股份制的形式筹集维修资金,用配额制即根据地块大小分配水量。具体操作上广泛使用轮流制,即设定一个时间段,依次灌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地块,田里竖起木柱,按日照刻度来计算时间。还有用水的规矩:水渠露出地面后,一是生活用水区,二是洗澡区,三是洗涮区,最后才去灌溉农田。



为了给美女团友拍照,我有点拼哈


有专家认为,放眼全球,从北非、西亚、中亚到我国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在干旱半干旱的冲击扇缘地带,广泛分布着以地上地下水渠和竖井组合的传统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更有意思的是,还与之伴生了一种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木卡姆。


城堡外成片的椰枣林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的标识碑


我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入选的,还有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拉克和伊朗的木卡姆类传统艺术(伊朗称拉迪夫)。专家认为,存在着一条坎儿井—木卡姆文化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相距遥远的人类产生了相同的文明成果,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北纬30度上下、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这一现象称为同构性的文化地理现象。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