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军作品集


梁士军,1963年生于安徽来安县,现移居苏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滁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士军艺术馆总监、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李宝林工作室画家。

2000年至今,梁士军的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各类大型美展二十余次。

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厅举办“西泠印社丹青气象十家”邀请展、 同年九月扬州八怪纪念馆举办“梁士军中国画”个人邀请展;

2011年应邀赴韩国举办梁士军“水墨情缘”大型个人画展;

2012年应邀赴韩国参加中韩建交20周年系列活动、同年应邀赴日本中川美术馆作文化交流;

2013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风清云淡”梁士军水墨作品展、同年应邀赴新疆举办“大爱无疆.情系天山”——梁士军文化援疆中国画作品展,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美术新闻》栏目专题报道;

2014年在苏州龙宝斋举办“水墨情缘”梁士军国画作品展;

2015年在苏州建立梁士军艺术馆;

2016年在苏州高风堂举办“花花世界”梁士军作品展;同年应邀乌克兰参加“丝路同行-中欧艺术对话乌克兰特展” 、参加北京《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丙申画展》。出版有《水墨日记:当代中国画名家——梁士军卷》、《梁士军瓷画》、《风清云淡—梁士军水墨作品》、《丹青风流(卷六)——梁士军》、《梁士军花卉小品》等画册。


文/黄玉才

大凡胸储学识、手藏绝活的人,我便要生出好奇之心、亲近之念。这一癖好,使我有幸结识很多朋友。

未识梁士军之前,先是拜读了他的画。2004年2月,我于赴太湖三山岛旅途特意取道苏州胥口镇拜访梁先生,刚巧他外出写生,谋面未果。直到今年春节,我与梁先生在他故乡县城不期而遇,我不由得慨叹:人与人的机缘,竟忽忽错过了15个年头!此时的梁士军已然志得意满,不仅参加国家级美展13次之多,而且加入中国美协——他果然没让关注他的师友们失望。

梁士军颇具天份,上世纪八十年代业余捣鼓绘画时,信息闭塞,手头可供临摹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他便以小城周边稍有名气的画师作品作为蓝本,天长日久,几可乱真。书画圈一番历练之后,2001年踌躇满志的他背起行囊,只身来到苏州建立自己的书画创作室,真正沉潜下来,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开始有意回避早年学画养成的匠气和俗气。破茧重生,他果断选择了“减法”。

2011年,梁士军再度打破惯性思维,北上京城,投师中国美协河山画会李宝林工作室,从零起步,系统学习中国山水画理论和创作。传统山水,让他打开了眼界,扩展了胸襟,同时在位置经营、意境营造、笔墨皴染诸多方面受益匪浅。山水画学习之余,他还找来古人行草碑帖,作书法线条的训练。这种学院派的循序渐进,他无疑选择了“加法”。

我比较偏爱他的水墨作品。比如秋松,松针茂密,鸣禽独立,使人联想清风朗月,松枝苍翠;比如墨竹,青筠劲挺,竹叶纷披,风中摇曳,如聆天籁;比如陂塘风荷,有露有藏,浥露凝香,观之离尘忘俗,如沐清凉;比如紫藤八哥,虬枝老干,八哥啁啾,晴光烂熳,一派生机……

如果说沉浸绘画天地尚有理性与法度的约束,那么,生活中的梁士军则是喜说爱笑、好朋嗜酒。他不摆谱,不做作,客人面前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语言倘若表达不了,他甚至再唱两嗓子。朋友们当面称其为“真人”,他报以嘿嘿一笑。

曲终人散,宿醉既醒,他便煮一壶茶,点一支烟,观一弯星月,赏一街灯火,然后埋首画案,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孤独。

这个社会从不缺乏尸位素餐的人,然而于体制之外凭借艺术养活家人,取悦自己,可见真本事、真性情。

己亥大雪于琅琊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