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市级书协会员都不是,篆刻却与韩天衡齐名


吴子建


生于1947年,名建,室名长屋、从因楼,祖籍福建闽侯,生于上海。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美国。后迁居上海。童年时,吴湖帆先生导之亲笔研,问业于张伯驹、叶恭卓、王世襄、容庚、顾廷龙、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陈佩秋、钱廋铁、来楚生、方介堪、方去疾、陈巨来、王壮弘等。1971~1990年间曾为谢稚柳制印一百余方。


当代艺术家活动以入社、出版、展览、媒体报道、研讨等为主要形式,艺术家影响力的扩大往往是个人创作实力与各种活动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借助传媒而为同行和更广的受众所知晓认可。对于一些善于"运作"的艺术者,名高于实的现象也常常存在。吴子建则不然,以低调的盛名成为当代篆刻界的特例。

吴子建是当代篆刻界一个奇特的存在。他深居简出,极少参加公开篆刻活动,但他篆艺不俗,尤其是鸟虫篆造诣深厚,在印坛享有盛名,比肩韩天衡,有人称他是篆刻的江湖游侠。



2014年7月18日上海海上印社成立,吴子建才受聘担任副社长,不过并没有出席成立仪式。与淡于结社相对应的是,吴子建大面积缺席了西泠印社、各级书协组织的展览活动。

"低调"并非断绝与他人的交往,而是与社会上的一般状况相比,在能力足以达到某种标准或条件的情况下却避免抛头露面,鲜事应酬。吴子建不是西泠印社社员,也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游离于当今最主流的书法篆刻团体,但不阻碍他的艺术成就。


鸟虫篆印历史悠久流长,早见于春秋战国而兴盛于两汉,其后千年直到明清和民国间兴起。时值当代,勃然兴盛,印坛百花齐放。

吴子建篆刻具有劲朴的风格特征和野逸的精神气质,他为人的沉潜低调为艺术上的野逸气质增添了生命实践的内涵。


作品赏析


动如山


作如是观


吴子建的鸟虫篆篆刻偏于古意、冷逸,像隐士打禅,高山仰止。林墨子著《图解鸟虫印》(2014年)专门介绍的20世纪鸟虫印名家包括方介堪、韩天衡、吴子建三人。同样的盛名也出现在学术论文中。杨信鸽撰《方介堪与20世纪鸟虫篆印创作》论述方介堪鸟虫篆印的示范效时,称其后以韩天衡、吴子建二人成就最高:吴子建先生的鸟虫篆印高古雅致。王勇撰《鸟虫篆印创作初探》同样将此三人作为当代鸟虫篆印创作的代表人物。


何如文化


吴子建篆刻既取鸟虫之形态,又保留线条的涵养意味。在处理线条上他毫无迟疑,放刀直取,由刀石碰撞迸发的斑驳离断,生成一种“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苍浑与神秘。吴子建追溯到秦汉印的源头,他发现了青铜纹饰的古朴凝重,错金壶铭文的婀娜多姿,以及散落在各朝各代简金泥范中诸多的美感,为他的印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敬畏


在篆刻刀法方面,吴子建以“韧”为追求,求韧尚生而达到劲朴风韵。吴子建曾言:运刀之法无他,唯韧而已,若书之逆笔中锋也。在安守本分中透出的放荡之意正是篆刻刀法的魅力所在。林墨子则认为,青铜饕餮图腾的神秘和冷峻是他灵感的创作源泉。大致可概括为青铜饕餮纹和剑器铭文。


莫忘世情


大作小题


丰寿


君子慎行


难得

醉倒家门口

千秋长安

平如水

平常心

子非鱼

见诸己

近乎勇

静观

成全

宁拙

种瓜得瓜

忘其难

有不欲

败亦喜

胡不敏

多宝如来

吴子建在篆刻造诣上已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而且为人的低调。他的艺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吴子建对于艺术圈活动的疏远淡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他篆刻的欣赏与研究。

这种与世无争、不慕虚名的作派反而在艺界树立了高洁卓绝的标杆,受到人们推崇。随着吴子建篆刻作品的后续公开出版或非公开传播,蒙在吴子建身上的神秘面纱终将退去,他的印风被欣赏研究。期待他会带给人们更多惊喜和启发。


文章文字、片图部分来源网络,由小牧编辑整理,内容仅供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