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动组织高效运营的杠杆,干货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闫明:TMCC国际认证高级管理教练导师、清华、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新加坡博维管理咨询首席管理导师

企业经营是一个既复杂而又简单的生态系统,复杂于细节(目标制定、文化建设、产品研发、部门协调等),简单于目的(绩效提升)。

系统性思维能力是找到撬动组织高效运营的杠杆所在,规避管理者陷入忙而无效的恶性循环(越无效——越忙——越忙——越无效),或感觉某方面(如产品等)做的很好,却导致组织整体绩效糟糕的不利局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谈一谈,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力的三个层面:

一、问题的全面性:

从整体到局部驾驭组织。组织中的每个细节(局部)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组织另一个经营要素的变化,如: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就会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就会导致客户服务投诉率增加等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任何组织的问题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我经常讲,

组织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可能就是组织另一个问题产生的因,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了,可能就会影响产品的客户体验感;客户投诉率降低了,又导致组织部门间的沟通成本增加)。

其二,管理中,因和果在空间中不是一种线性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循环或曲线关系,所以我经常在课堂上讲到“问题的发生,往往不在事情本身。”因此,管理者遇到问题,要多层面解决问题,即要考虑到问题的紧迫性(即短期利益),又要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即长远利益),其中,危机公关管理就是管理紧迫性的考量。

全面性看问题,就是管理者不要简单的用线性思维来看问题,而应把问题当作系统问题的一部分。我习惯把全面性看问题叫做“横向”看问题。如:员工的执行力不强,管理者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员工责任心不够,也有可能是能力问题,也有可能是员工不知道什么工作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或许是压力太大导致晚上失眠,休息不好等等原因,当然责任心也是其中一种,在没有经过调查取证之前,不要盲目下结论,否则就会导致你的管理措施无效。

全面性看问题,就是不要一叶障目,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二、问题的辨证性:

企业的经营者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问题,现象是多样性的,而本质确是不变的

全面性看问题称为“横向看问题”,辩证性看问题称为“纵向看问题”,纵向看问题就是深挖问题背后的问题。如:员工的执行力不够(假如经过调查主要原因就是员工工作责任心不够所导致的),那么为什么员工责任不强呢?是因为员工老认为是给别人干的,所以多干一点就觉的亏;为什么员工老认为是给别人干的哪?是因为员工在组织中看不到未来:为什么员工看不到未来,是因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不畅所导致。。。。纵向看问题,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问题的根结,可能你找到的并非单一问题,但不要超过三个,因为导致问题的核心要素一般不会超过三个。

纵向问题分析:就是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纵向分析可以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的指出关键问题之所在,可以运用杠杆性事件撬动整体。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三、问题的动态性:

动态就是要发展的看待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随时觉察环境的变化及对做事情时机的把握。

从动态看组织,有些刺手的悖论难题实际上完全不是什么难题,它们只不过是由于放弃了“过程”思考方法,而用“拍快照”方法所形成的人为难题。

动态来看组织的经营活动,组织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而“拍快照”你的速度再快,也只是一张张僵硬的照片,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动态思维的看问题,在组织经营上就容易陷入被动管理;其一、管理决策没有前瞻性的;其二、管理者只能针对看得见的问题进行决策;

引用第五项修炼里的一句话,系统思考能力的修炼实质是心灵的转变:

l 看清各种相互关联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链;

l 看清各种变化的过程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照图像”。

决策管理:领导人的决策艺术

决策是管理心脏,是组织的命脉,一个好的决策可以拯救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个错误的决策,又可以将一家企业推向万丈深渊。

很多人认为是把‘策’放在前面,制定好多套执行方案,最后进行决策选择其一,这是一种错误的决策流程,正确的决策流程应该是:

步骤1、判断论证

很多人都认为决策的第一步是“先搜集事实”,但是能做有效决策的管理,并非先从搜集事实入手,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入手。——德鲁克

什么是见解,就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若见解不能获得证实,则无价值可言。要确定什么才是事实,必先确定事实的“适用性”原则,尤其是有关“衡量”的准则。

为什么要从见解入手,就像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假设(对事物的基本判断),有了基本的假设,然后开始求证,要不证明他是错误的,或是正确的,第三情况是尚未证实的假设。这种假设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有实际意义的,至少指导了科学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所以管理者要从对事物的基本见解入手,确定事实求证的方向。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步骤2、核心指标

确定核心考核指标,就是让管理者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牢牢抓住决策的要点,辨识是原则性的问题(坚守原则),还是策略性的问题(灵活善变),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在坚持与妥协之间进行取舍与平衡。

很多时候管理者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拿不准,而针对于策略性决策,管理者必须清楚,很多时候的判断,通常不是“是”与“非”之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换言之,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这就是管理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闫明老师是中国著名领导力、管理专家

步骤3、“适宜决策”的衡量标准

这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管理者既要考虑到决策执行方案的边界条件(即适合原则),又要考虑确适宜决策的衡量标准,有效的管理者通常会用多种衡量的标准。如:其一、衡量投资资金需要多久才能收回;其二、衡量投资的获利能力;其三、衡量投资收益的“现值”等等多种衡量维度。

管理者和科学家最大的区别:科学家对假设的事实求证准则呈现出“唯一性”(只有三种答案:正确的、错误的、尚待证实),而管理者对假设的事实求证准则呈现出“多样性”,如:你很难说哪一种管理方式就是绝对正确的,或另一种管理方式就是错误的,它会有很多种答案,而且一种衡量方式都只能呈现出管理的单一维度,而不是全部,所以管理不像科学那样泾渭分明(对与错)。

有效的决策,应以相互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中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也不能先有结论,而后再去搜集“事实”支持结论。为此,正确而有效的决策,必须要从正反不同的意见中才能得到。(本文闫明老师原创,勿侵权)

精选推荐:

精选推荐:

精选推荐:

精选推荐: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