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国保”:“北宋东京城遗址”诉说风华

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开封是一座独特而重要的城市。北宋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作为都城的开封,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余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1988年,北宋东京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公布了“十三五”时期重要大遗址152处,北宋东京城遗址成功入选。
北宋东京城遗址的前世今生
站在龙亭公园皇宫大殿上向南俯瞰,大半个开封城尽收眼底,车水马龙、楼房耸立,好不繁华热闹。今日的盛景,让人追寻着昔日北宋东京城的繁华。
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宋朝的建立,为当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作为都城的东京,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刻画了都城东京的城市生活风貌。

由于时代的变迁、王朝的更替、战争的破坏、水患的吞噬等,北宋东京城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昔日的繁华也被留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史学界公认的“有古难觅”之地,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追忆北宋东京城昔日的繁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余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1988年,北宋东京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公布了“十三五”时期重要大遗址152处,北宋东京城遗址成功入选。
1981年的春天,对于古城开封人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春天。就在这一年春天,一次湖底清淤意外揭开了“开封城摞城”的面纱。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龙亭东湖南岸是针织内衣厂,东边是豆腐社,工厂废水长年流入湖内,污染严重,急需清淤。1981年春,市园林部门在湖底清淤堆山,有人发现推土机推出很多古建筑用的方八砖和朱砂红帘子篾,市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当即要求停工,并将这一情况告知市考古部门。考古人员到现场勘察,随着一层层挖下去,清理到湖底以下1.5米处时,看到明代周王府的台基和廊庑,发现了瓷器、桌子、棕床、香炉等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根据定位判断,这是周王府的东偏院。

更让市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他们在接下来的发掘中不断有新发现。在周王府下面,考古工作者挖出了北宋的皇宫遗址,对其进行考证后证实这座北宋皇宫正是赵匡胤当时上朝的大庆殿,震惊了世界。此后,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艰辛努力,考古工作者克服了淤泥堆积厚、地下水位高、遗址埋藏深等诸多困难,相继调查、勘探发掘了北宋东京城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的神秘面纱。
北宋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北宋王朝国都的东京城,经过宋太祖、太宗等9位皇帝168年的大力营建,东京城不仅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当时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防范农民起义,北宋政府对东京城的营建十分重视,使之成为一座壁垒森严、层层套叠、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
气势恢宏的北宋东京城
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大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北宋东京城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构成了其层层套叠的国际大都会的宏大气势。

东京城的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外城是在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所修筑的东京城的基础上增筑而来的,史载周长50里165步,“其高际天,坚壮雄伟”。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2米~8米。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外城的形制、北宋东京城平面实测图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已基本清楚。
经实测,整个外城遗址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其东墙约位于文庄至铁牛村南北一线、南墙约位于原开封制药厂至郭屯村东西一线、西墙约位于南郑门村至开封林场南北一线、北墙约位于大北岗村至南官庄村东西一线,四墙与今开封城墙基本平行,全长29120米。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的有南薰门(位于原开封市第16中学院内)等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而汴州城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当时驻守在开封的汴州节度使李勉所修筑的。据了解,内城的位置、形制和部分门址已基本探明。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今开封城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的下面,四墙总长约11550米,与文献记载的唐汴州城的周长基本吻合,其面积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略小。

东京城的皇城,又称皇宫、宫城、大内和禁中等,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经过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摸清北宋皇城的大致范围和形制,其大致位于今开封龙亭大殿前的潘湖、杨湖一带。经实测,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四墙总长2500米左右。皇城共辟有六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高大雄壮、威严壮丽,因是高大门楼,故亦称宣德楼。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文物考古队在今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处早期门址,后经20世纪90年代勘探验证,该门址就是宣德门遗址。
北宋时期的东京,不仅有宏伟的皇家宫殿著称于世、幽美的皇家园林流芳千古,还有纵横交错、屈曲环绕的河流,因而留下“北方水城”“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当时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4条河道在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使京城的水利交通空前发展起来,形成了“天下之枢”的有利地位,极大地满足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宋太祖赵匡胤曾风趣地将汴河、蔡河、五丈河比喻成为“京都三带”。后人称东京为“八方辐辏,万国咸通”的水陆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其方便的水路运输以及上述4条河流所带来的丰富水资源分不开的。
说起开封,人们总会想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位于我市自由路西段,红墙碧瓦、殿宇巍峨、霜钟远振,有“汴京八景”之“相国霜钟”,有“相国十绝”名满天下。它和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汝州风穴寺齐名,并称“中原四大名寺”。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历经多次扩建,地位日益提升,并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开封最大的皇家寺院。作为八朝古都,开封至今仍保存着大相国寺、北宋开宝寺中的铁塔、天清寺中的繁塔等著名古迹。

北宋东京:世界第一大都市
北宋时期,东京开封城究竟是怎样的富庶、繁华呢?为何能拥有世界第一都市这一名号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口的增长历来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人口最高纪录出现在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而唐朝人口最高纪录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但是,北宋人口是唐朝的两倍,在历史上仅次于清朝。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垦田面积最高纪录出现在宋英宗治平年间,面积为1400多万顷。而唐朝垦田面积最高纪录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仅为620万顷,宋代垦田面积也是唐朝的两倍多。
汉唐以来,北方小麦和粟亩产一般徘徊在一石左右,北宋由于农民精耕细作,推广良种“占城稻”,故“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中熟之年,亩产米二石至三石”(《宋会要·食货》)。广德湖灌区“亩收谷六七石”。北宋粮食总产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84亿斤,比唐朝595亿斤增加了一倍多。唐朝税赋收入最高纪录出现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的第一年, 财政收入为1305万贯;而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7年),岁赋达到了1.5亿贯。北宋税赋收入为唐朝的10多倍。
据统计,北宋税收的顶峰是在宋神宗年间,高达1.6亿贯,换算成今日的美元,则当时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已经世界领先,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按麦迪森评估,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960年后,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GDP最高的朝代。

北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使得东京突破了市和坊的界限。传统的都城布局都是遵循坊市制,唐代长安城达到鼎盛。在这种制度下,整个城市如同棋盘,作为居住区的坊与作为商业区的市分离,且四周筑以高墙,坊、市门口有专人把守,启闭时间由政府统一规定,晚上实行严格的宵禁。北宋之初也采用这一制度,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东京城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封闭的坊市制遭遇危机,市民推倒坊墙、临街开店的现象屡禁不止。
到了宋仁宗年间,政府作出让步,允许百姓临街开设店铺,坊市制度告别了历史舞台,让位于街巷制。自此整个东京城全面开放,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旅人云集,大街小巷、桥头路口均成为交易之地,连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东京成了一座繁华的不夜城。
而在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北宋不断改革经济制度,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宋徽宗后期,北宋的社会经济经历150多年的长足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此外,北宋时期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的经济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