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行业观察丨疫情下的消费金融:业务受挫“智能”加持

疫情给消费行业带来重击。按照恒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估算来看,此次餐饮零售业在春节7天内的损失金额可能达到5000亿元。

受到重创的还有旅游业。携程方面表示,截至1月30日,平台收到的退改诉求总量达数百万个,相较日常增长近10倍。该平台上的自由行,已有数万张订单取消。

由于餐饮、旅行,食品零售、美容院、教育培训等线下实体消费受到了影响,依靠场景出发的消费金融也受到重挫。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更多地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应对挑战。

业务受挫

不久前,蛋壳风波把长租公寓再一次推到了台前。一位房产经纪人告诉记者,长租公寓整个行业目前处于“干赔”的状态,招租挂零,入住情况也惨不忍睹。“上点规模的长租公寓,一个月都要赔个百十来万,对这个行业来说,到了拼现金流的时候了。”该房产经纪说。

除了租房,线下教育目前也是处于停摆状态。2月6日,经营13年的教育机构“兄弟连”的创始人李超发布了《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宣告品牌“破产”。李超在信上说,“节前咱们勒紧腰带,缓发工资,全体动员,压缩成本,就是为了节后招生旺季打个翻身仗。哪知这次疫情来得如此凶猛、猝不及防,把我们的计划全部打乱。”

对医美行业而言,疫情加剧了行业洗牌。医美医院的开业时间在无限延后。与此同时,大量的医美医院被低价出售。有投资人直言:现金流是生命线。但现在大多数医美撑不过2个月。鉴于此,消费金融公司也面临着这一突发情况所带来的信贷业务冲击。

难题待解

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有所下降,这给消金公司的回款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位消金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之前一些还款记录良好的客户也在逾期。另外,一些“职业”老赖以疫情为借口故意不还款。1月26日,银保监局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但其中“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的人员”这一条难以界定,使得不少老赖借此机会浑水摸鱼,有意逃避还款义务。

事实上,除了业务和经营层面的困难,消费金融公司更多的压力则来自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挑战。催收是消费金融业务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当下,各地受疫情影响出现的交通管制、隔离等,给贷后催收带来了负面影响。贷后受到影响,就意味着贷前、贷中都会受到影响。

智能加持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向线上业务转移。有媒体报道,此前某金融业大资管线下培训的服务机构,因为疫情取消了今年2月和3月安排的多场培训计划,并在春节期间紧急推出APP版线上课程补救替代,以防止“颗粒无收”。

由于人员聚集就可能带来疫情感染风险,为了及时复工,保证业务正常运营,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更多地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应对挑战。业内人士预计,智能产品将会在金融业被广泛应用。“目前的信息核准变得更加困难,新增客户放贷和贷后催收等环节都将需要智能产品。”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短期内交易会从线下往线上迁徙,眼下线下业务萎缩,但只要克服现有困难,线上业务可能会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影响是短期的,是阶段性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长期利好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用户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不会改变,在今年下半年就会得到很好的修复。


新金融记者 宁广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