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河村――唐岛湾畔、依山傍水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董家河村

(对岸是积米崖与小珠山)

董家河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6公里处,唐岛湾南岸,北与小珠山隔海相望,东与施沟村接壤,西与顾家岛村毗邻,南依雀子山,东、西部邻温山、吉山。2006年,全村有269户,855ロ人;居民中薛姓占80%以上,另有刘、陈、贾等姓,皆为汉族。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一董姓人家从山西“小云南”迁来这里定居,逐渐繁衍成村。一条起源于温山、吉山的小河绕村流过,注入唐岛湾。据此,董姓人家取村名为“董家河”。

后来,董家人丁兴旺,家业逐渐兴盛,以至拥有财产万贯,主人被称做“董世万”、“董员外”。当时,村边的小河常泛滥成灾。董员外出资将河床加宽,并使河流改道由村前绕村流入唐岛湾。后来,海寇入侵,村民惨遭劫难。董员外无奈,率董姓家族逃至他乡。至此,村里也就再无董姓居民了。

(唐岛湾风景优美)

据《薛氏房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有薛姓兄弟三人由施沟村迁来居住。兄弟三个各居一方,大哥住村东,二弟住村中,三弟住村西。由此,薛姓人逐渐形成三个支股,称长支、二支、三支。其他姓氏均为近几年陆续由外地迁入的。

本村素有“南依温山北为唐(唐岛湾),左右两山为屏障,冬无严寒夏无暑,片片渔舟涉重洋”的美誉。村南的吉山上有一块奇石,似鸟似船,人称“鸟船石”。相传,古时天上的白龙鸟飞越苍茫瀚海至吉山时,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乐而忘返,便化做了这块奇石。

翻过村南岭,就到了风光秀丽的连三岛、月牙湾。连三岛附近水清坡陡,鱼蟹繁多,是海上垂钓的最佳区域。月牙湾,状似月牙,又像镰刀,故也称镰刀湾。月牙湾背靠温山、吉山,又有连三岛作为天然屏障,湾内风平浪静、水清滩平,湾边沙细如粉。这里既是渔民休憩的好去处,又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湾内海产品丰富。成群的鲅鱼、赤眼鱼、青板鱼等常游至湾内躲避风浪,觅食戏水。湾西岸礁石林立,周围海中生长着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月牙湾现已成为薛家岛西南部的一处海滨旅游景点。

本村的海岸线蜿蜓曲折,全长3公里。附近滩涂海域出产黄鱼、鲈鱼、鳗鱼、八带鱼、海参、鲍鱼以及贝类蛤蜊、蛏子、“西施舌”(一种蛤蜊)等海产品。特别是村后唐岛湾盛产的“西施舌”,自古以来为当地之名贵产品;盛产的对虾、蛎虾,亦著称一方。面积400余亩的“叶子岭”滩涂年产贝类10万余斤,如今已成为当地贝类海产品的主产区。

本村前海、后海只一岭之隔,有着进行海洋捕捞的自然优势。村民们历来为“半渔半耕”,每年清明、谷雨前后出海开展捕捞,在夏季休渔季节则务农。早年,渔民出海捕捞时,全凭原始的观风眺日经验,故时有海难发生。据记载,本村较大的一次海难发生在1938年4月27日。当时,在现胶南董家口渔场进行捕捞作业的渔船,突遭风暴,两船倾覆,12人葬身大海。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村里的渔船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气象预报仪器先进,避免了海难事故的发生。

(落潮时人们在唐岛湾赶海)

本村北临唐岛湾,与现胶南积米崖港隔海相望。早年,附近海域常有“南船”(江浙一带的商船)来往。据记载,1922年,土匪司令孙学彦(外号孙百万)、参谋长张殿斋纠集土匪2000余人,分散驻在薛家岛南部沿海村庄,其司令部设在本村。在侵占青岛日寇的支持下,他们四处抢劫“绑票”。尤其是经过此海域的商船,一概难逃土匪的魔爪,当地村民也深受其害。同年12月,中国政府从日寇手中收回青岛,这伙土匪被当局收编。

村东靠近施沟村处有一座公路桥,至今保存完好。据说,该桥为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于1932年修建。同期,在附近还建有一所设施齐全的青岛市立施沟小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拆除。至今,村里人仍称该地为“东学堂”。

薛瑞三,1926年生,1946年加入解放军,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薛坤,1944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印刷、宣传等工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外文印刷厂党委书记等职,已离休。

20世纪70年代,村民们逐渐开始拆旧房建新房。至20世纪80年代,村里古老的海草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砖瓦房。村前街、后街、东街、西街等街道也得到了整修,村内四通八达。“薛一鱼”路由村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末开通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渔农并举,村里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办、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印刷厂由原来的一处发展到三处。海水养殖由养殖扇贝发展到池养海参、笼养鲍鱼、网箱养鱼。青岛金瀛水产育苗基地位于村南岭前,占地130多亩。村内建有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门球场等设施。

本村现有耕地789亩,山林510亩,滩涂700余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人均纯收入72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