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的倡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大众体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众所周知,体育产业的核心就是“场地”,任何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先有一块地,然后进行体育设施的改建,再结合体育装备产业,一块合格的场地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才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然后对于中国现状而已,体育产业发展不畅的很重要的瓶颈,也正是卡在了场地稀缺上,体育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产业,其构建在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且受经济影响的波动比较大,相对而言,在大中城市才有其良性发展的土壤,然而, 恰恰在这些地方,较低的人均占地数据决定了很难解决这个矛盾——“极低的人均体育场地拥有量和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的重大落差”。


这个矛盾是个硬伤,然而走在社区的绿地上,我突然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在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地,才能展开体育活动呢,比如很多人学会打羽毛球,未必是在专业的羽毛球馆;而同样是打兵乓球,小时候在一个石台子上和小伙伴较量高下,一点儿都没有降低我们对这项运动的喜爱;更不要说目前方兴未艾的跑步运动,更是快速增量,并不是只有在标准化塑胶跑道上才能完成;当然,最最明显的是广场舞运动,虽然招致很多非议,但是显然很好的满足了中老年人的社交和健身需求。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周边的地域,就能展开体育运动,例如小区里面的很多空地,稍加改造即可用来打羽毛球;公司大楼之间的区域,可以用来打太极拳;超市旁边一块小广场,可以开发出来玩旱冰等等,这些场地,我统称之为“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


那么实际上这么做的情况怎么样呢?只能说“喜忧参半”。

很显然,有这么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场所大多数都处在室外,大风和雨雪天气,显然会极大的影响使用体验这些场所和居民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会互相干扰(噪音、误伤、损坏等等)体育运动往往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配合,很多地方没有(或者损坏、遭窃和遗失)怎么解决这些场地往往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怎么才能知道占用情况体育运动的社交属性很强,怎么才能方便约到好友一起来锻炼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相对专业的老师来教竞争性的比赛谁来组织……

然而越是困难的地方,可能越是充满商机,或许互联网公司的介入,会是个很好的机会,首先应该通过技术平台的引入,逐步将大量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录入数据库,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宝这样的入口,开放给到周边的居民,并实现场地的动态使用、约战以及专业培训资源对接等事宜。

不过,难点依然不少:

如何低成本对所有非标场地进行测量、标准化的录入整理和物业、居委会、业主方的权利义务如何划分如何解决场地的所有权和管理问题如何解决场地使用的实时数据师资力量的问题场地的专业化改造和设施问题……


站在发展的角度,这个问题估计都不是问题了,关键还是商业是否成立,我感觉这样的场景可以尝试起来,那就是“社区儿童运动会”——组织一个小区内的儿童运动会,固定在某个日期,报名参加,分若干项目,在小区的不同区域展开,儿童参赛,家长观战,专业的体育运动工作人员负责组织管理,或许是个可以尝试的项目。

摸着石头过河吧,在此我特别提出倡议,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到这个领域,把更多的“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开发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