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电影,预言了疫情爆发前后的4个真相.....

2020年春节,疫情席卷祖国大地。


疫情肆虐下,奋战在一线的人撑起了我们的信念与希望……


而每一个普通人能做到是好好待在家里,不染病,不传病。



闲在家里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传染病》。


这部影片拍摄于2011年,创作灵感来源于2003年非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记住历史的教训,悲剧才不会重演 ......


请在疫情大爆发之前,拉响警报


钟南山院士说抗击疫情要抓两点"一是发现早,二是早隔离"。


这说明疫情的治理,"早“非常重要。


而影片正是从病毒传染的第二天开始


美国女高管贝丝出差回家,途中出现咳嗽、发热的症状。


第四天出现癫痫症状,口吐白沫,不治而亡,死因不明。


与此同时,东京,香港,巴黎,芝加哥相继曝出原因不明的死亡,症状与贝丝相似。



第六天,美国流行病学情报部门的米尔斯医生,开始研究病毒传播的途径。


她说服明尼苏达州健康局当局相信,这是一场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重视起来,积极采取切断感染源的措施。


米尔斯医生就如同《传染病》中的吹号人。



但是,当局考虑到经济、社会稳定,感染源、传播途径不明等,种种原因拒绝了。



在每一场疫病爆发的最初,人类对它们的认识都不深。


而它们正是趁着人类未曾察觉时,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偷偷摸摸”地传播开来。


仅有为数不多的人拉响了警报。


但,他们的声音往往很难被听到。



因为干预不及时,疫情扩散了,感染者在不断地增加。


米尔斯紧急征用三个体育场,在48小时之内改造成临时医院。


跟武汉建雷神山、火神山,整合方舱医院的的举动不谋而合。



在这过程中,米尔斯被感染了,成为住进自己建造的“方舱医院”的病人之一。


临死前,她还在试图给隔壁的患者盖上自己的棉袄,这叫医者仁心.....



米尔斯医生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2月7日凌晨离开我们的“吹号人”——李文亮医生。


他是早预警这场疫情的医生之一。


但与米尔斯医生一样,他发出的警报没有立即受到重视,反而被训诫。



当电影与现实重合,给我们的第一个警示是:


面对未知的疫情,我们能做的是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尽早做好预防。


不出现“万家宴”,没有“五百万武汉人出逃”,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也就能早一步战胜疫情。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没能做到“早”,希望下一次能做到。



如若做不了灯塔,起码不要成为人渣


电影中,当感染病毒的人越来越多。


总统转移到了地下,国会线上办公,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芝加哥,将全面封锁。


“新型冠状病毒”与武汉亦是如此。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1月23日武汉全面封锁。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疫情比之前了解到的严重多了。



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越来越恐慌。


而投机分子总能在群众的恐慌中找到“商机”,艾伦便是其一。


他谎称连翘是疫情的解药,并自导自演了一场戏:


自己感染了病毒,高烧37、头疼、咳嗽,在服用连翘原液之后,被治愈。



艾伦利用人们的恐慌,将“连翘”包装成神药,从中获利450万美金。


对从“灾难”中牟利,毫无悔改之心说:

我不是第一个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完善,而赚钱的人。



更神奇的是,这部电影竟如此精准地预言了“双黄连哄抢”闹剧。


新型冠状病毒时抢双黄连,非典时期抢盐抢板蓝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事实是,人类在面对未知的病毒及其渺小,在疫苗未研究成功之前没有特效药。


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人牢牢记住。



病毒可怕吗?


当然。


在疫情下,人们有对疾病的恐惧,以及求生的本能,这两种情绪都是正常的。


但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病毒未知的恐惧。


传染病不是绝症,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消除恐惧。



历史告诉我们:


这样的人在每一场灾难面前都会出现。今天是艾伦,下一次可能是爱玛。


所幸我们有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就如一座灯塔,指引我们抗疫前进的方向。


如果我们做不了“灯塔”,至少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艾伦。


疫情下,请尊重“逆行”的人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人性光辉的是医务工作者们。


罗斯曼博士不顾政府禁令,实验室继续研究,培育出了病毒。


就好像84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去武汉后,自己却前往一线抗疫。


他们向着危险前进,只为了让更多人早一天拥有生的希望。



艾丽在罗斯曼博士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疫苗。


由于时间紧急,她跳过了临床人体实验阶段,直接疫苗注射在了自己身上,完成实验。



虽然,这是电影的艺术化处理。


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跟时间赛跑的人还有很多。


2月3日,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且适合做疫苗,这是我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成功的一大步。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都是他们在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每一位在疫情只能够逆行的医务人员的心声。


“95后” 女医生骑行300公里,坚持返岗;



“90后”乡镇医生,连续抗疫十天九夜,牺牲在第一线;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不想再歌颂他们的伟大,只希望这个世界对他们更善良一点,不会再有人对他们恶语相向,更不会有人拉笑他们的口罩。


他们是最值得尊重的人,值得每一个人的善待。



人类所有的疫情都发于人祸


病毒研究员艾丽在病毒中,发现了猪和蝙蝠的基因。



与此同时,丽诺找到了第一位染病的传染源就是贝丝。



而贝丝身上的病毒来源一个厨师的手。


贝丝所在的公司开发建设,推到了一大片树林,毁了蝙蝠的栖息地。



一只蝙蝠飞到猪舍,嘴里的食物掉进猪舍被猪吃了。



厨神处理了猪肉后,与贝丝握手拍照。


简单来说就是:


人类毁了蝙蝠的栖息地,蝙蝠来到人类居住地,感染了猪,猪再感染人。



这个循环,就像《血疫》中写的:

侵袭人体的病毒原本生活在野生环境,是人类破坏了它们的家园。


2003年非典病毒,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


17年,这群吃野味的人,吃出来两场严重的传染病。


人类所有的疫情都始于天灾,发于人祸。


这场疫情的爆发和应对,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于生命缺乏敬畏。



奉劝各位,远离这样的垃圾人,并一键举报,以免祸害他人。


也请牢记历史教训,牢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董卿所说: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2003年,非典结束后,钟南山院士说过一段话:

我们用意志和智慧、鲜血和生命取得了抗击SARS的重大胜利。当硝烟渐渐消退,我们仍在反思、叩问:


为何SARS幽灵会突如其来?我们的星球怎么啦?我们的社会机体还缺少些什么?

17年前,钟南山院士的反思、扣问如今又得重来一次。


这就是疫情的恐怖之处:


它之前发过,今后还有可能爆发。



此次,新冠状病毒袭来势汹汹,半个月,就让确诊人数超过非典,且蔓延到全国。


可见,病毒正在不断进化。


但我们呢?


无论是对野味的追逐,还是一开始一些机构的慢作为,以及面对疫情的恐慌,仍然相信“特效药”。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史的重复。


如今前线医务人员的努力之下,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


普通人能做的很少,至少不要忘记。


以个体记忆抵抗时代的遗忘,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复。


我们进步的速度至少要超过病毒吧,你说呢?


-END-